史记权谋——乐毅攻心灭齐谋略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秦国大将白起、赵国大将廉颇、韩国大将暴鸢、魏国大将晋鄙,各率本国兵马,按约定日子会和一处,由燕国大将乐毅为上将军,统帅五国兵马,浩浩荡荡杀向齐国。乐毅身先士卒,五国兵马奋勇争先,很快就把齐军打得溃败而逃。这时,秦、赵、韩、魏四国军队分路收取齐国边城,只想捡现成的,不愿前进了。唯独乐毅带领燕军长驱直入,继续攻齐。仅半年工夫,燕军就取城七十余座,只剩下莒和即墨两处仍在顽强抵抗。
    乐毅认为,单靠武力收服不了齐国的民心,民心不归顺,即使将齐国攻下,也难以巩固。眼下齐国这两个城池,均在掌握之中,成不了大气候,不如攻心为上,使其自降。为此,乐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在进军途中,乐毅向齐国军民广为宣传燕王的恩德,安抚百姓。他带兵已进入齐国国都临淄就申明军纪,并用官爵争取齐国上层人物的支持。后来,乐毅打到了画邑,他听说齐国太傅王蠋年老辞官归故里,他的家就在此地。为了借助这位德高望重的太傅去收取民心,乐毅传令全军,画邑周围三十里地内不许侵犯。同时,派人携重礼前去相聘。但王蠋称年老多病,推辞不往,后来竟在家里自杀了,乐毅闻而叹息,命人厚葬他,并为其树碑立传。
    每占领一地,乐毅就下令废除齐国的暴令,为人民宽赋役;尊重当地百姓的风俗习惯,保持他们固有的文化;优待地方上的名流绅士,访求逸民;给已故的齐桓公修建庙宇,郑重地进行祭祀。齐国军民见燕军如此厚施恩德,深为感动,争相奔走相告。
    在围攻莒和即墨的过程中,为了使城里的齐国军民感恩悦服,乐毅下令把围城军队撤退九里。他还命令燕军将士:城中民有出樵採者,听之,不许擒拿;其有困乏饥饿者食之,寒者衣之。于是齐民皆喜。可惜,后来由于燕国君臣从中破坏,乐毅这一谋略未能贯彻始终。
    从以上可以看出,乐毅在攻齐的战争中,能够认识到人心向背的作用,懂得知兵非好战的道理,意识到战争的胜利并不是一味的穷兵黩武,而是从政治上展开一系列的争取民心的工作,取得了齐民皆悦的效果。这在当时是难得可贵的。在齐国还有一定实力的情况下,如果不在政治上采取这样的一系列措施,要想兵分五路迅速占领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时难以做到的。尤其是在围困莒和即墨的战斗中,在攻城技术受到限制的条件下,采取着呢过去民心的办法,可谓是民智之举。倘若燕国的君臣能够继续信任乐毅,使他的攻心为上的策略实施到底,那么莒和即墨的抵抗不会长久,拿下整个齐国也是指日可待的事,不过,历史就是这样——没有如果。
    乐毅攻心为上的谋略,与后来的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将之道,可以攻心,领军作战,最重要的不是消灭的肉体,而是在于征服对方的内心。在这一方面,乐毅的粉丝——诸葛亮,最为推崇。公元225年,诸葛亮出兵平定南蛮。他一反东汉时代的洗劫政策,采取和抚方针,实行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把政治争取和军事打击巧妙地结合起来,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的七擒七纵,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统一了中国西南地区。同样,在解放战争中,我军歼敌八百多万,其中起义、投诚及接受和平改编的达到了一百一十七万,俘虏达四百五十余万,这也是贯彻攻心为上策略的集中体现。
    不过,攻心为上策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政治上的争取要以军事上的进攻为基础,心战必须以兵战为后盾。《吕氏春秋》写道:用武则以力胜,用文则以德胜。文武皆胜,何敌之不服。乐毅攻心为上,绝非纯粹的向齐人布施恩德,而是恩与威并用,达到争取人心的目的。他是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情况下才实施攻心为上策略,这个时间的度,也是得把握好的。诸葛亮的攻心为上的战术,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他两年的积极准备,未占有绝对优势兵力,是不可能在战场上七擒七纵的,自然也就不会有孟获的心服归顺和南蛮的平定。因此,唯有把恩与威结合起来,恩威并重,心战与兵战相结合,才能使攻心为上发挥到最高的极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