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精髓:水之德,近于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极致的善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所处的位置最自然,且不引人注目,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

在老子眼里,水的品质最符合万物本原的道的特征。

老子对水之德推崇备至,《道德经》通篇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顽强与不争,来形容道的特征。

.

老子水之德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大。

无论是为人处世,亦或是治国理政;

千百年来,被各代名家深研集注,巧妙地加以运用;

其建功立业者,亦数不胜数。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柔弱胜刚强、利万物而不争等思想之中,蕴含着的人生智慧;

从多个方面去细细参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玄妙。

一.柔能胜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描述了水之柔能胜刚的秉性:

世界上水是最柔弱的,但是它又可以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静,则深潭净水,平和清澈,深不可测;

动,则源源流淌,所到之处,万物滋养。

水的德行最接近于道,道无处不在,水无所不利。

水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

为人忌过刚,过刚则易折。

柔弱谦和,是人的美德;

恃强横暴,是人的不仁。

处世不去争锋相对,而守柔弱之势;

为人不用鱼死网破,而需沉心敛气。

处世为人当需如此,才可能化解危机于未然,最终才能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二.正言若反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反而能自由驰骋于天下至坚至强的事物之间;真正左右万事万物的,是那种无形的能量。

天下至柔莫过于水:

风平浪静之时,行于山谷,居低就洼,滋润万物;

洪水爆发之时,排山倒海,奔腾咆哮,一泻千里。

.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包含有对立和统一的两面。

所以,在讲述了水之柔弱胜刚后,又描述了不言的教诲、无为的益处。

老子的不言之教,以及无为之治,主要针对圣人的治国理政;

历来的统治者,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一思想境界。

商鞅变法曾令秦国快速崛起,一统六国;

焚书坑儒又让秦国大失人心,祸乱天下。

一个顺应了天时,一个丢失了人心;

从一统六国的辉煌,到一个帝国的覆没,历史的变故只在转瞬间……

.

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动,里面体现了福祸并存、物极必反的老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三.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上天之大道,做着利于万物之事,从不心存伤害之心;

圣人的行为准则,做好事情的同时,不要想着与他人争名夺利。

水之德正是这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默默滋润万物,从不与其相争。

不拒滴水的虚怀若谷,容纳百川的历练豁达,终究成就海洋之壮阔。

.

为人处世像水一样去包容万物,保持本身那份纯净;

以云淡风轻的应变能力去做好每件事,以润物无声的温厚心境去对待每个人;

滋润别人的同时,也能最终成就自己。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