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灵穴

佚名

  青灵穴,经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作青灵泉。属手少阴心经。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和贵要静脉,尺侧上副动脉。主治目黄,胁痛,腋下肿痛,肩臂不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别名]青灵泉。

  [穴义]心经之血的气化之气在此以水湿云气的形式运行。

  [名解]青灵。青,肝之色也,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的横行。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风木的横向运行方式。本穴物质为极泉穴下传血液的气化之气,在本穴的运行过程中,它因散热而缩合为水湿云气并以云气的方式向下传输,表现出风木的灵巧特征,故名青灵。青灵泉名意与青灵名同,泉指天部运行的云气中富含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云气。

  [运行规律]循心经下行少海穴。

  [功能作用]运化心血。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别名 青灵泉(南京1957年版《针灸学》)。

  “青灵泉”之名见,即手少阳经穴“清泠渊”(宋以后作“清冷渊”),《千金要方》针灸卷作“清泠泉”,皆唐人避唐高祖名讳也。又南京1957年版《针灸学》于“清冷渊”穴下注有“青灵”之别名,正好说明“清冷渊”、“青灵”本是同一穴。考证引文见“清冷渊”条。

  从“清冷渊”一名“青灵”来看,“清冷渊”穴名当据《甲乙经》卷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作“清泠渊”。青,通清。《释名》:“清,青也”;故“清泠渊”又作“青泠渊”(见《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泠,音灵,清凉之义。《说文解字注》注“泠”字曰:“凡清冷用此字”。“泠”字又作“零”。例如《灵枢.大惑论》有“清泠之台”一词,《千金要方》卷六引作“清零之台”,《太素.七邪》杨上善注同。《诗.鄘风.定之方中》陈奂《传疏》:“零,古字作‘灵’”。唐代医书中,因避唐高祖名讳,“清泠渊”或被改作“青灵泉”,或缺字作“青灵”,宋人编书采用唐代文献未能及时回改,故“青泠渊”、“青灵”穴名同时见于《太平圣惠方》,而《圣济总录》卷一百及《普济方.针灸门》等书作“青灵渊”,宋代《西方子明堂灸经》作“青冷泉,又名清冷渊、青灵”。王惟一未能明察,以为《圣惠方》卷一百所载之“青灵”别是一穴,而归入手少阴经。

  【出处】太平圣惠方

  【归经】手少阴心经

  【定位】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1. 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太平圣惠方》卷一百)。

  2. 清泠渊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明抄本《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

  从上所引文献看,《圣惠方》卷一百所载之“青灵”穴部位与宋以前所有腧穴文献中“清泠渊”穴完全相同,可见“青灵”与“清冷渊”为同一穴。王惟一编《铜人图经》时,不知由于唐人避讳所造成的同穴异名情况,将《圣惠方》所载之“青灵”误作一新穴归入手少阴心经,宋以后所有文献皆传其误。

  【解剖】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等结构。深层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尺侧上副动、静脉和肱三头肌等结构。

  【适应证】欠。

  腧穴文献 肩臂红肿;腋下痛,马刀;目黄。

  治疗文献 欠。

  1. 主肩不举,不能带衣也(《太平圣惠方》卷一百)。

  2. 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头痛振寒,目黄胁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 主肩痛不举,腋痛,目黄,目系痛,振寒(《针方六集》)。

  4. 主肩臂红肿,腋下痛,目黄,马刀(《循经考穴编》)。

  5. 头痛,目黄,胸胁痛,肩臂不举(1版《针灸学讲义》)。

  6. 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痛(2版、6版《针灸学讲义》)。

  7.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痛(4版《针灸学讲义》)。

  8.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5版《针灸学讲义》)。

  宋以前针灸文献记载的“清冷渊”主治症

  1. 主肩不举,不得带衣(《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甲乙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

  2. 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

  从以上引文可见,《铜人图经》将“清冷渊”的全部主治病症录入“青灵”穴下,其中多出的一条主治“目黄胁痛”见于《外台秘要方》“极泉”穴,系王焘误录《甲乙经》手少阴经病候文字。宋以后针灸文献,除清初《循经考穴编》外,皆传《铜人图经》之误,而《循经考穴编》所载之“青灵”穴主治又完全没有被现代各版《针灸学》教材所采用,其可靠性还有待现代临床的进一步检验。

  【刺灸法】欠。

  1. 可灸七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2. 禁刺(《医经小学》)。

  3. 灸七壮,不宜用针(《针方六集》)。

  4. 一法云:横针入五分,禁灸(《循经考穴编》)。

  5. 针三分,灸七壮(1版《针灸学》)。

  6. 直刺3~5分,艾条灸3~5分钟(2版《针灸学》)。

  7. 直刺0.5~1寸(4版、5版《针灸学》)。

  8. 直刺0.5~1寸;可灸(6版《针灸学》)。

  《铜人图经》所载之“青灵”出自《圣惠方》卷一百(此卷只录灸法),故只载有灸法,之后宋代《圣济总录》将《铜人图经》中凡未载针法之穴皆归于“偏宜灸者”类,明初刘纯不解其义,遂将《圣济总录》所列“偏宜灸者”之穴归入“禁针穴”。至清初《循经考穴编》别传一法云“禁灸”,未详其所据。

  【附方】欠。

  【现代临床应用】

  中风:极泉、青灵、少海、阴陵泉、三阴交。要求针感传至远端(上海针灸杂志,1995;14(4):15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取穴原则:取患肢有关经脉部位敏感反应的俞穴为主穴,结合发病部位及症状循经辨证配穴;下肢主穴:脉根、血海、阴包。上肢主穴:曲池、郄门、青灵。针法:使针感达病变部位,然后再作补泻手法(中国针灸,1981(3):12)。

  上肢肌肉拉伤:天府、青灵、尺泽等(中国针灸,1989;(1):19)。

  建议 鉴于“青灵”穴系宋人由“清冷渊”穴讹传而来,且古代文献未见有临床应用“青灵”的记载,现代的零散报道与古代文献唯一记载的与该穴相关的主治不合,可仿照宋代针灸国家标准的处理方法,文献无考,临床无征的腧穴主治空缺,《穴典》正本暂不收录此穴主治,只在副本中说明其原委,以引起针灸医生的重视,自觉地在临床中使用,待该穴真正用于临床并掌握其确切疗效后,再考虑收入正本。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