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刮痧疗法

佚名

  颈椎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的中老年疾病,表现为在生理退行性变化过程中,因某些创伤及劳损因素,使颈椎逐渐发生一系列解剖病理变化,从而引起颈神经根椎体周围软组织、颈脊髓受刺激或压迫,出现以颈项、肩臂、肩胛上背、上胸壁及上肢疼痛或麻痛等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较复杂,根据组织结构及症状不同,分为6种类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及混合型。以前两者最为常见。

  (1)颈型颈椎病:颈项疼痛常常是其首发症状。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多由于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受寒或体力活动时颈部突然扭转而诱发,呈持续性酸痛或钻痛,头部活动时加重,可向肩背部及头后上肢扩散,疼痛伴有颈部僵硬感,转动时颈部可发生响声。检查颈部有明显的压痛,无神经功能障碍表现,x线检查常显示弯曲度改变。

  (2)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脊椎病主要发于中、老年人,发生率仅次于颈型。主要是颈椎、椎间孔、邻近组织粘连,关节错位等病变使神经受压刺激所致,其中以颈5、颈6、颈7神经受累多见。其症状是受累一侧单根或几根神经根由颈部向肩、臂、前臂及手部呈电击样放射,常为钻痛或刀割样痛,多数还可表现患侧上肢沉重无力、麻木等,病程较长者可发生肌肉萎缩,咳嗽、打喷嚏、头颈过伸或过屈等活动诱发加剧。检查患者颈项强硬,活动受限,颈生理前凸变小,颈部有多处压痛点,最有诊断意义的是相应颈椎两侧有放射性压痛。压头试验、上举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常为阳性,X线检查示颈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问隙变窄,钩椎关节骨刺,椎间孔缩小,少数有椎体或关节脱位等改变。本病临床分为风寒阻络与气血瘀滞2型。

  一、风寒阻络

  (一)症状

  以颈项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畏寒无汗,舌淡苔白为典型症状。

  (二)治法

  (1)选穴 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见图3-1-1、图3-1-2)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 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足部昆仑穴。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井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然后刮颈后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别由两侧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最后刮足部外侧昆仑穴,重刮,30次,出痧为度。

  二、气血瘀滞

  (一)症状

  以颈项僵硬伴肩背上肢疼痛,胸闷心悸,舌质黯为典型症状。

  (二)治法

  (1)选穴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血海、膈俞、三阴交。(见图3-1-1、图3-1-2、图3-1-3、图3-1-4)

  (2)定位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笫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三阴交:在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后缘。

  (3)刮拭顺序  先刮肩颈部的风池、肩井、天柱、大椎,再刮背部膈俞,最后刮下肢的血海、昆仑、三阴交。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由于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从风池穴一直到肩井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然后刮颈后天柱穴至大椎穴,分别由两侧向大椎穴刮拭,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背部膈俞穴,宜用刮板角部由上至下重刮,30次,出痧。最后刮足部外侧昆仑穴和下肢内侧三阴交穴,重刮,各30次,出痧为度。

  三、病例

  王某,男,45岁。因颈项不适、双上肢麻木、双下肢无力、走路不稳来诊。查:颈部活动僵硬,颈5-颈6棘突压痛,双上肢肌张力增高,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下肢痛温觉降低。MRI示:颈5-颈6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变形。病人因惧怕手术而来我院。住院后给予颈托固定、床头牵引等综合治疗,并予以风池、肩井、天柱、大椎、昆仑、血海、膈俞、三阴交穴行刮痧治疗。治疗3个月,康复出院。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