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与中医理论一致

佚名

  气功的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是一致的,如它们都崇尚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辩证统一的动静观、相互依存的形神观等。

  气功中用得比较多的理论有阴阳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在病因病邪学说中比较重视七情致病和内生五邪致病,而对外感六淫与戾气致病说则较少涉及;在治则治法中,重视未病先防,并较多采用和法、补法、通法等治法,也偶用“八法”中的温、清法,但对汗、吐、下、消法基本不用。试以具体的功法或练法择要说明之。

  阴阳学说 其在气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以阴阳划分气功的功法,则动功属阳、静功属阴;呼气为阳,吸气为阴,存想太阳服日光能温阳,存想月光服月精能益阴,“动作”属阳故能避寒、“阴居”属阴故能避暑。将这两个方面与练功者的体质或所患病证结合,构成了医学气功辨体质选功(练功)、辨证施功的基础。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在气功中的应用,除了一些功法中用来确定练功的方向、时辰外,主要是其在六字诀中的应用。以五行定练功方向、时辰,最有代表性的为《素问·遗篇·刺法论》的记载:“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肾在五行属水,“肾有久病”为虚证,“面向南”取南方之火以补之,并含交通心肾之意;“寅时”对应手太阴肺经,肺属金,此时练功取五行相生中的“金生水”。五行学说在六字诀中的应用,可以说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首先,六字诀革新了古人五行与五音的分属,弃角、徵、宫、商、羽,代之以嘘、呵、呼、呬、吹、嘻,并分别与肝、心、脾(胃)、肺、肾、三焦六者相对应,并延伸至与该脏相关的经络、关窍、形体、情志等,如嘘字诀可用于肝与肝经、胆与胆经以及筋、目、怒等相关病证,体现了整体观在气功中的应用;其次,以五行学说指导六字诀养生,具体如“四季却病歌”谓,“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体现了气功崇尚的天人合一观;再者,以五行学说指导六字诀的临床应用,其中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应用得最为娴熟,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提出了“实则行其本化之字泻之,衰者行其胜己之字泻之”的应用原则,并称之为“杀鬼贼”。《脉望》对此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发挥:一是对由“所不胜”(即五行相侮)形成的病证,行“侮我”之脏的字,以使“我”脏不再受侮,如认为肝(木)气不足是肺(金)之有余之故,用呬字泄之;如心气不足,是肾之有余,用吹字泄之……二是对实证,按“实则泻其子”的原则择字,如“肝有余气则嘘,若嘘亦不能引肝气,则引其子,用呵字泻心之气,心气既行,肝气自传……”两种用法都体现了治病求本的原则,也是气功疗法辨证施治的范例之一。

  藏象学说 八段锦能体现藏象学说的传统功法。仅在八节功法的名称中,至少有七节直接与藏象学说有关,试以其中四节说明之。第一节“两手托天理三焦”,以“三焦”代指全身。第二节“左右开弓上射雕”,古称“左肝右肺是射雕”,既应用了《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观点,又体现了两者金木相克、以平为期的关系。第三节“调理脾胃单举手”,体现了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升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之说。第五节“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一节以马步下蹲后的“转腰”为操作要点,“腰为肾之府”,转腰相当于对肾的间接按摩,功能强肾;肾为水脏,水克火,故肾水上济能去心火。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与气功的关系尤其密切,有人甚至认为经络的发现也与练功有关,如李时珍说:“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李氏所说的“内景隧道”指经络;“返观”是气功的一种调心方法,这里代指气功锻炼,即认为经络只有在气功状态下才能体会到。气功学对经络的认识与应用,李时珍谓“稍与医家之说不同”。其不同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特别重视奇经八脉,尤其是任督两脉的作用。综合李氏及他人之论,气功对任督脉的特征与意义的认识主要表现为:

  任督脉的走向与连接 经络学说认为,任督冲为“一源三歧”,自胞中直上,但任督都是自下而上,并不成环。但气功学认为,督脉之气主要自下而上,任脉之气则自上而下;且两者在躯干的上下方有两个“连接点”,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环。上面的“连接点”在印堂、鼻窍处,称为上鹊桥,自百会而下的督脉借此“桥”与任脉相连;下面的“连接点”在尾闾、谷道处,是连接任督脉的又一个点,称为“下鹊桥”。通过上下鹊桥,任督两脉成了一个密闭状态,它们“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任督脉与周天 古人认为,气在任督脉中的流动,犹如月亮环绕地球转、地球环绕太阳转一样,周而复始,故将其称为周天,因其范围较小,故特称为小周天,如果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其他经脉,则因范围的扩大而称为大周天。古人练周天功的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长寿,它有三个基本要素(习称“内丹三要”):鼎炉、药物、火候,其中的鼎炉又称炉鼎,指的是丹田,共三处,分别称为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它们的位置,《抱朴子·地真》说:“两眉间,却行……三寸为上丹田”,“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脐下二寸四分,下丹田”。三个丹田都在任督脉上,这也是气功特别重视此两脉的原因,故李时珍说,任督脉“仙不知此,难安炉鼎”。

  任督脉的两种“通”法 传统气功认为,“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李时珍引《八脉经》言),这里的“神仙”是指练功(尤其是练周天功)有素者,“得道”是指取得效果;“冲开”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通”同意。

  “通”的方法,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将其分为“意通”与“气通”两种:“气通任督者,纯凭……内练功夫……日积月累,元气充足,勃然而动,冲开督脉,以通任脉,有水到渠成之妙。”而“意通”则是“欲行其法者,当收视返听,一志凝神,使所吸之气下行归根。当其吸气下行之时,即以意默运真气……”显然,张氏提倡的“气通”与上述“阳气冲开”是一致的,我们平时说的“通周天”、“打通任督脉”也应指“气通”;而“意通”虽有速度快、感觉(“气感”)强等特点,但对健康无益,且有出现偏差之虑,故不予提倡。“气通”周天后,练功者可以在任督脉的部分循行之处,有一定的感觉,如温热、麻木、“气”的“走动”等。对此,练功者既不必惊慌,也不应刻意追求。这种“气通”,还可在一定仪器上有所反应,如红外热像仪可显示任督脉循行路线上一段或几段温度的升高,三个丹田(特别是下丹田)也可用仪器检测到局部温度上升。

  通任督脉的意义 大致有三,首先,通任督可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由于任督两脉分别为“阴脉之海”、“阳脉之海”,“气通”则此两脉能平衡阴阳。其次,通任督是观察全身经脉流通的一个“窗口”,故“人能通此两脉,则百脉皆通”。再次,通任督是周天功的基础(筑基功),任督不通则其下周天功的多个步骤均无从入手。

  至于打通任督脉后可以百病不生、甚至长生不老,或是力大无比、功盖天下等均无稽之谈!而是“借”经络引气。在经络系统中十二经之经气有固定的走向,如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但在气功中,有时可以临时“借用”并“改变”其经气的走向,达到养生或疗疾的目的。以20世纪50年代由上海市气功疗养所创编的三线放松功为例,它将人体的侧面、前面、后面划分为三条线,其中的第一条线为头部至手指,该线“借”手三阴、三阳经,通过特定的呼吸方法和心理调节,将头部多余之气血,引导至手部;第二、第三条线,分别“借”足三阳、足三阴经,将头部多余之气血引导至脚;总的结果是使头面部(泛指人体上部)多余之气血(或上逆之气)引至手足部。已经证明,这一功法对高血压类疾病,及属实证的头痛头晕病症,具有肯定的疗效。此外,气功对腧穴的定位较为模糊,没有针灸推拿学科那样精确,范围也较大。以下丹田为例,《针灸大成》言其在脐下二寸,《抱朴子》说它在脐下二寸四分,这一不大的差异在针灸学中却相差许多,因针“刺”的是一个“点”,而在气功中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练功时“意守”的是一个“面”,《金丹大成》说其范围“方圆四寸”。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