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痈

明代:薛己

胁肋者,足厥阴少阳之经,相火之司也,乃木之主。肝胆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郁,热聚为脓,而痈肿之所由生也。亦有禀赋母气肝胆之热,恚怒之火而致。然初患 肿作痛者,宜用柴胡栀子散。未消者,用仙方活命饮。其热既杀而肿不消者,则必成脓也,乃用托里消毒散。其脓既成,以代针膏决之,仍用托里散,自愈。若脓出,而痛止肿消,则不必用药也。

一小儿四岁,胁间漫肿一块甚痛,色如故,服流气败毒等药,加寒热作呕,食少作泻,此禀肝脾气滞之症,元气复伤而甚耳,乃择乳母气血壮盛者,与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服之,儿饮其乳半载而消。

一小儿左胁生疮,寒热作呕,右关脉弦数,此肝症传于脾也,先用柴胡清肝散,次用五味异功散,又用托里散,疮敛而愈。其时同患是症,专用败毒者,俱致不起。

一小儿左胁下生疮,漫肿色赤,此肝胆经形伤气也,先用托里散、消毒散、加味小柴胡汤间服,肿渐减;又用托里消毒散、加味小柴胡汤,疮溃而愈。

一小儿四岁,患胁痈,色赤肿痛,肝脉弦而迟。此肝胆经血虚有热,先用加味逍遥散数剂,大势已消,中间成脓,又用托里消毒散加柴胡、山栀,脓溃而敛。

一小儿肩患痈,痛甚肿至背,乃膀胱经部分,血瘀滞也,先用仙方活命饮,毒解痛止。又用加味小柴胡汤加连翘、山栀、金银花,其势渐退,乃用加味逍遥散加金银花、黄 ,漫肿悉消,但中间不退,此欲作脓也,用托里消毒散,脓成而溃;又用托里散、地黄丸,补气血,滋肾水而痊。

一小儿患之,久不愈,左关脉弦数,右尺脉按之而弱。此禀肾虚而然也,用地黄丸为主,佐以八珍汤、托里散而愈。

一小儿未期,胁间赤肿。此禀肝火所致,用加味逍遥散数剂,与母服,子日服数匙,漫肿悉退,佐以托里消毒散加山栀、柴胡,疮溃而愈。后因母恚怒劳役,子胁复肿赤,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儿胁痈,服伐脾之药,脓清不敛,呵欠呀咬,饮食少思,仍用伐脾。余曰∶此脾虚之症也,胃为五脏之主,当补脾胃,则肝不侮而肌肉自生矣。不信,乃伐肝木,遂致不救。

加味归脾汤 治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症;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疮口不敛等症。

人参 黄 (炒) 茯神(去木。各二两) 甘草(炒) 白术(炒,一两) 木香(五分) 远志(去心) 酸枣仁 龙眼肉 当归 牡丹皮 山栀(炒。各一钱)

上水煎,乳母服,儿亦服之。

小柴胡汤 治肝胆经分一切疮疡,发热潮热;或饮食少思,加山栀、牡丹皮,名加味小柴胡汤。

柴胡(一钱五分) 人参(五分) 黄芩(七分) 半夏(五分) 甘草(炒,三分)

上作二三服,姜枣水煎。

柴胡清肝散 治肝经风热,或乳母怒火,患一切疮疡。

柴胡 黄芩(炒) 人参 川芎(各一钱) 山栀(炒,一钱五分) 连翘 甘草(各五分) 桔梗(炒八分)

上水煎,母子服之。

栀子清肝散(一名栀子柴胡散) 治三焦及足少阳经风热生疮,或发热,耳内生疮作痒,或出水疼痛。

柴胡 栀子(炒) 牡丹皮 茯苓 川芎 芍药(炒) 当归 牛蒡子(炒。各七分) 甘草(二分)

上水煎,母子并服。

龙胆泻肝汤 治肝胆经有热,小腹胁间患疮疡;或玉茎便毒,悬痈、囊痈肿痛;或溃烂作痛,小便涩滞,或睾丸悬挂。(方见下疳阴痿)

加味逍遥散 治小儿肝脾血虚内热,胁腹作痛,头目昏黑,怔忡颊赤,口燥咽干;或发热盗汗,食少不寐;或口舌生疮,胸乳膨胀,小便不利;或女子患前症,经候不调,发热咳嗽,寒热往来等症。(方见发热不止)

六味地黄丸 治肝经血虚发热,或风客淫气瘰 结核;或四肢发搐,眼目抽动,痰涎上涌;或伤损出血,发热抽搐等症。(方见作渴不止)

仙方活命饮

托里消毒散

托里散(三方见热毒疮疡)

八珍汤(方见发热不止)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学,得父薛铠之传。早年即以外科闻名,后通擅各科,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正德年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初,为太医院使,后因事告归。当时医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有的医者动辄恣用寒凉之剂克伐生气,对此流弊,薛己提出责疑:“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黄柏、知母之类,反伤胃中生气,害人多矣。”于是援引经旨,致力著述,潜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视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临证注重脾与肾、命之辨证,治疗用药以温补著称,对后世医家之温养理虚,颇多启发。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