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腰痛

明代:薛己

经曰∶腰者肾之腑。若痘疮而见前症者,皆因肾经虚怯,相火内燥,真阴不能胜邪,故腰作痛也。急服地黄丸,以防变黑归肾,乃克有济。大抵此痘,因禀赋肾家精气不足,故目睛多白,俗谓之折腰痘是也。若平素面白,眼白睛多,行迟语迟者,出痘必归肾经。预为调补肾气,庶免此患。

一小儿十三岁,眼睛多白,或时面赤,常患颈痛,尺脉洪数,先君谓禀肾气虚,用地黄丸料,煎服而愈。至十五岁出痘,先君云须多服前药,仍用地黄丸、益气汤,更加倦怠,乃以地黄丸大剂,煎与恣饮,又用大剂八珍汤,痘渐出,如式,恪服前药,至期岁,二药计十七斤余而愈。先君每见婴儿白睛多,面色白,或色赤,令其预补脾肾,以防出痘,但信者少耳。

一小儿出痘腰痛,足热发渴。此禀肾虚火动也,先君用大剂加减八味丸料,煎与恣饮,诸症渐退,佐以大剂八珍加紫草、糯米数剂,脓渐贯,仍以前药而结痂,用八珍汤而靥。

一小儿出痘将愈,因停食泄泻,作渴腰痛,此脾肾虚弱也,先君用加减八味丸料,及五味异功散,渴泻顿止;又与六味丸料及八珍汤而靥。

一小儿出痘,愈后腰足作痛,此禀足三阴虚也,用六味丸料煎服,及补中益气汤而愈。后又伤食,作泻腰痛,用四神丸、六味丸而愈。

一小儿面色常白,目睛多白,时常腰痛,两足时热,冬不衣绵,年九岁,先君谓禀肾虚,令每日服地黄丸,至十岁,出痘腰痛,发渴面赤饮冷,用地黄丸,每剂加肉桂半钱,煎与恣饮,数剂之后,热渴顿止,腰痛顿愈,却去肉桂,仍与服之,至五十余剂而靥。

一小儿痘愈后,腰痛口渴,两足生疮,饮水不绝,此禀足三阴虚,先君用地黄丸、益气汤。至毕姻后,不慎起居,复患瘰 ,以致不起。

一小儿面素白,发热作渴,或面生疮,先君谓肾虚,用加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而愈。后出痘腰痛,仍用前药而痊。

次年毕姻,患肾 而卒。

加味地黄丸

熟地黄(酒浸蒸丸晒干,八两,酒杵杵膏)

山茱萸肉 干山药 五味子(炒,各四两) 泽泻 白茯苓 牡丹皮 鹿茸(炙。各三两) 肉桂(浓者去皮取肉,一两,发热者以此加之,引虚火归肾经而热自止也)

上各另为末,入地黄和匀,量入米糊丸服,煎服更好。

六味地黄丸

五味异功散

补中益气汤

八珍汤(方见顶陷灰白)

二神丸

四神丸(二方见痘作泻)

八味丸(即六味丸加附子、肉桂,各一两,方见痘作渴)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约生活于公元1486~1558年。薛己幼承家学,得父薛铠之传。早年即以外科闻名,后通擅各科,在学术上能旁通诸家。正德年间,选为御医,擢太医院判。嘉靖初,为太医院使,后因事告归。当时医界承元代遗风,重视降火,有的医者动辄恣用寒凉之剂克伐生气,对此流弊,薛己提出责疑:“世以脾虚误为肾虚,辄用黄柏、知母之类,反伤胃中生气,害人多矣。”于是援引经旨,致力著述,潜心研究,立一家之言,重视甘温以升发脾胃之阳气,临证注重脾与肾、命之辨证,治疗用药以温补著称,对后世医家之温养理虚,颇多启发。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