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

宋代:苏颂

犀角(图缺),出永昌山谷及益州,今出南海者为上,黔蜀者次之。犀似牛,猪首,大腹,痹脚;脚有三蹄,色黑。好食棘。其皮每一孔皆生三毛。顶一角,或云两角,或云三角。谨按郭璞《尔雅》注云∶犀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鼻上者即食角也,小而不椭(音堕),亦有一角者。《岭表录异》曰∶犀有二角,一在额上为兕犀,一在鼻上为胡帽犀。牯犀亦有二角,皆为毛犀,而今人多传一角之说。此数种俱有粟纹,以纹之粗细为贵贱。角之贵者,有通天花纹,犀有此角,必自恶其影,常饮浊水,不欲照见也。其纹理绝好者,则有百物之形。或云犀之通天者,是其病,理不可知也。纹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一半已下通;正插者,一半已上通;腰鼓插者,中断不通。其类极多,足为奇异。故波斯呼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暗,言难识别也。犀中最大者曰堕罗犀,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额角。其花多作撒豆斑,色深者,堪带胯;斑散而色浅者,但可作器皿耳。或曰兕是犀之雌者,未知的否?凡犀入药者,有黑、白二种,以黑者为胜,其角尖又胜。方书多言生犀,相承谓未经水火中过者是,或谓不然。盖犀有捕得杀而取者为生犀,有得其蜕角者为退犀,亦犹用鹿角法耳。唐相段文昌门下,医人吴士皋,因职于南海,见舶主言∶海人取犀牛之法,先于山路多植木如猪羊栈。其犀以前脚直,常依木而息,多年植木烂,犀忽倚之,即木折犀倒,久不能起,因格杀而取其角。又云犀每自退角,必焙土埋之。海人知处,即潜作木寓角而易之,再三不离其处;时复有得者∶若直取之,则犀去,于别山退藏,不可寻也。未知今之取犀角,果如此否?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苏颂(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汉族,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人。北宋中期宰相,杰出的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出身闽南望族,其父苏绅曾任集贤殿修撰。苏颂好学,于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无所不通。作为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其主要贡献是对科学技术方面,特别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其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著有《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