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代:周潜川
夫脉学者,切候“形生”动静阴阳之术也。是必配以察阴阳、观五色、鉴五音……等之常变,相互参伍,各辨阴阳,究神炁[炁:音、义皆与“气”同,道家著作中好用此字。]形质生化之妙,然后方可察疾断病决死生。其中又有理、气、象、数交错为用之奥妙,未可执其一端而言用者也。
惜古之脉学真髓已不可见,而今世医家所宗,概不出叔和《脉经》、高阳生《脉诀》,其所以相袭成风者,一则以其浅简,为衣于医之辈所近;二则以中医学术迁流至今,严格说来,大抵已成应用技术,四诊之中,几独靠“问”字一诀,而切诊是已沦为敷衍塞责之过场矣,不独自欺欺人,反美其名曰“吾独取寸口以决死生”,其中乖谬大矣,其失古者亦远矣。余见一病者询其医曰:“吾病但非脾亦非胃,抑非病胰乎?”医怒目曰:“吾行医六十年,读中医典籍万卷,书中从未言有胰脏,汝敢难我乎?!”病者退而喃噜曰:“屠夫学宰之日,即知牲有沙肝[俗称牲畜的脾脏为“沙肝”,此处误以为是“胰”,不确。],是医真不如宰匠也。”
复按寸口者,太渊肺脉也。经云“脉会太渊”、“肺朝百脉”,又肺司均衡、出制节,故人身上下气脉之常变,肺脉亦随而具其象,故以寸关尺分三焦[在今本《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两部独立著作)中,“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后逐渐演变为用以指称人体的上中下三段。],实不过由肺脉以占全身也,此不亦象学乎,而叔和竟不知此,辄言此心脉、此肝脉、此脾脉,反复推衍,玄讹百出,唯心所造,不一而足。千古医家有识之者,而亦有昧于叔和之说,竟一生抱残守缺,至老死而不悟者,为多数也。参见朱肱、俞嘉言、徐灵胎、王宗正、吴草卢、李时珍诸说,思过半矣。而今之医家,每宗叔和之旧,拘形为象,亦如是呀呀学语曰:此心脉此肝脉,相袭而来,似已皆不知其所以然,若问何以一根脉管可以候如是之多,则将张口结舌,询王叔和之骷髅可也。
总而言之寸口之用是用之小也。是诚有乎象,而无是乎脉。经云:“十二经皆有动脉”而切取部位无传矣。《内经》虽有三部九候之说,亦难得古人脉法之全豹。
兹搜採散存民间之旧论,著廿部正奇经道分经候脉之法,余甚宝之,因录其要于后,其有不足或谬误之处,尚希方家见教。
古人云:脉虽分部而又必须各部体用互参,不可分割,进而配合望闻问(各亦有分部口诀,另录)方可言决死生之分,云云。
香江慈臣
甲辰于北京
[“香江慈臣”乃著者廖厚泽之号。取意原籍(湖北省兴山县)有香溪,终年清澈见底,流入长江;又因其父供养孤老王慈臣于家中,为民治病,不取分文,故著者幼年即受其影响而略知岐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