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治法补遗

清代:冯兆张

一治伤寒必须直攻毒瓦斯,不可补益,盖邪气在经络中,若随症早攻之,只三四日可愈。若却行补益,则毒瓦斯流炽,反致危困。

一伤寒神虽昏乱,而小便仍通者,乃阴气未绝之征,尚可治之。

一伤寒不思饮食,切不可用温脾健胃之药,以致反增热毒,为害不浅,但为因邪去病,里和自能思食。

一伤寒温疫,其不可治及难治者,必属下元虚症。如家中传染者,缘家有病患,则日夕忧患,而饮食少进,少则气馁,时与病患相近,感其病气从口鼻而入,故宜清阳明舒郁滞兼理劳伤为要,有余误作不足,犹无大害,不足误作有余立见倾危。

一伤寒虚热内炽,胃中津液干枯,必仗甘寒气味之药,方可和之,但方宜小,服宜频。如极饥人得食,必渐渐与之,故一昼夜频进五六剂,为浸灌之法,则邪热得以渐解,元气得以复生。若小其剂,复旷其日,亦无及矣。

一伤寒自利,当分阴阳二证,切不可概投补药、暖药、止泻药,以致杀人,惟自利而身不热。若手中温者,属太阴,身冷四肢逆者,属少阴厥阴,其余身热下利者。皆阳症也。

一凡冒露感雨,湿气内攻,而胸前凝滞者,此但可燥湿和中。若误下之,则湿气下行,损伤脾胃随必变痢,久则血液注下,即俗名五色痢,变为四肢冰冷,手足开撒,昏沉神倦,尺寸沉微,泻遗无度,男子谓之亡阳,小儿谓之慢脾。

一伤寒、温疫,三阳症中,往往多带阳明者,以手阳明经属大肠,与肺为表里,同开窍于鼻,足阳明经属胃,与脾为表里,同开窍于口。凡邪气之所入必从口鼻,故见阳明症者独多。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冯兆张,字楚瞻,海盐(今海盐县)人。明代崇祯—清代康熙间名医。13岁习医,从师访道十载,曾六上京师,研究医学,亦可称之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尤精儿科,行医于两浙。经三十余载之探索,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著五十卷,充分反映了冯氏的学术思想。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