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

清代:顾靖远

呕者,有声有物;吐者,有物无声;有声无物,则为干呕;泛泛欲吐,则为恶心,东垣俱以属之脾胃,诚为至论。经言足太阴病,食则呕。又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则知胃为呕吐之总司,乃脾失健运之常为本也。然所致之因不一。如经言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又言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此因热之所致也。又言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此因寒之所致也。又言肝所生病,胸满呕逆。又言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名曰胆呕。此二条,乃木邪乘胃上逆之所致。又言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而呕者,此肾阴虚而孤阳上浮之所致。又《金匮》论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痰饮之呕吐。洁古又有因气滞,因食积所致之呕吐。昔人云∶吐而诸药不效,必假镇重以坠之,吐而中气久虚,必借谷食以和之,详别其因,对症用药,不胶于一定之迹,方可应无穷之变耳。

竹茹汤〔见伤寒。〕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宜此为主。

可加石斛〔清胃除热,〕苏子〔降气除呕。〕茯苓〔导气平火。〕虚者加人参〔补胃气。〕白芍〔敛逆气。〕扁豆〔下气和中。〕如行镇重,加代赭石〔 末调服。〕

左金丸〔见胁痛。〕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又云∶肝所生病,为胸满呕逆。宜此为主。

可加白芍 木瓜〔和胃制肝。〕苏子 茯苓 橘红枇杷叶之属。

此二方皆挟热呕吐之良剂,投之辄效。以世人之病,因火热者甚多也。

橘红半夏汤《金匮》云∶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痰饮故也。宜此为主。

橘红〔下气清痰。〕半夏〔治饮止呕。〕生姜〔开痰止呕。〕可加茯苓。如痰饮而有火者,加黄连。〔姜汁炒。〕如呕吐因寒者,本方加砂仁、豆蔻。挟虚者再加人参。

此因痰饮呕吐之剂,每见今人治呕,必用半夏,不知东垣云∶生姜止呕,但治表实气壅,若胃虚谷气不行,惟当补胃。仲淳谓呕吐若由火冲胃热,而不由寒湿痰壅者,切禁半夏,盖世人阴虚血少,津液不足者多,半夏辛温有毒,最损津液,故相宜者绝少也。

保和丸〔见泄泻。〕此方因伤食呕吐者,主此加减。

沉香降气散

沉香 砂仁 苏子 橘红 枇杷叶 茯苓 麦冬〔皆下气降逆之品。〕挟热者加甘蔗浆芦根汁。

此方因气滞呕吐者,可用之。

呕吐大痛,色如青菜叶者死。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顾靖远,字松园,号花洲,清代吴门人,私淑缪仲淳,康熙时曾入太医院,著作有《顾松园医镜》、《医要》。今存《医镜》十六卷,包括:《灵素摘要》二卷,《内景图解》一卷、《脉法删繁》一卷、《本草必用》二卷、《症方发明》八卷、《格言汇纂》二卷。顾氏在虚劳证治上颇具特色,其学术思想主要受喻昌的影响。在《内经》条文的分类方法上,顾氏将《内经》条文分为"摄生、阴阳、臓象、气味、治则、病机、运气"七类。其注文在博采前人如《类经》、《内经知要》的内容基础之上,删繁存简,使之更便于阅读与记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