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往来寒热

明代:武之望

本事方 治妇人血脉不调,往来寒热,状如劳倦。

当归 川芎 黄 甘草 官桂(各一两) 熟地黄 白芍药 白术(各二两) 柴胡 阿胶(碎,炒,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枣一枚,水煎,空心服,白汤点服亦得。当永不生带下,调血脉,养子宫,终身无病。(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此方气血并补,与十全大补汤同,乃独无人参,而柴胡、阿胶是肝经中药,亦治寒热之要诀也)

地骨皮散 治血风气虚,时作寒热,或晡热内热。

地骨皮 柴胡(各一两) 桑白皮(炒) 枳壳(麸炒) 前胡 黄 (炒,各七钱五分) 人参白茯苓 白芍药 甘草 五加皮 桂心(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七分服。(按黄 、人参、桂心,是补肺温气药;桑皮、枳壳、地骨皮,是泻肺清热药;白芍、茯苓是降收之味;五加、前胡是行散之味。而乃并用之,重在气虚有火,当以分两中求之,疾苦中审之,则巧妙自得)

柴胡散 治妇人寒热体瘦,肢节疼痛,口干心烦,不欲饮食。

北柴胡 赤茯苓 黄 白术(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三钱) 鳖甲(醋炙,二钱) 人参 地骨皮 枳壳(麸炒) 生地黄 桑白皮 赤芍药 桔梗 甘草(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参、 、白术,益肺脾三焦元气,而治不欲食;麦冬、生地,清心与包络中火而生血,以治口干心烦;柴胡、鳖甲,解骨节中热而外散;赤茯苓、赤芍,导心火散血热而下行;枳、桔、地骨、桑皮,泻肺火散结气于胸中。亦补中有泻之方也。要知不用芎、归之旨,乃妙)

七宝汤 治寒热往来。

防风(去芦) 知母 生地黄(各半两) 柴胡(去芦) 前胡(去芦) 秦艽 甘草(炙,各二钱半)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加人参三寸,煎七分服。(邪在表而寒者宜防风;邪在里而热者宜知母,胸中热结宜前胡;经络热结宜秦艽、柴胡,解表里阴阳不分之寒热;甘草、人参益气,以防解散之虞;生地凉血,以为阳气之守。是方以邪结而气血未虚者宜之)

柴胡四物汤 治妇人日久虚劳,微有寒热,此四物汤与小柴胡汤合方也。(曰微有寒热,则似病未甚)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黄(各一两半) 柴胡(八钱) 人参 黄芩 半夏 甘草(各三钱)

上锉。每服一两,生姜三片,水煎服。

柴胡抑肝散 治寡居独阴无阳,欲心萌而多不遂,是以恶寒发热类疟证。

柴胡(二钱半) 青皮(二钱) 赤芍药(炒) 牡丹皮(各一钱半) 苍术(米泔浸炒) 山栀子(炒)

地骨皮 香附子(各一钱) 神曲(八分) 川芎(七分) 生地黄 连翘(各五分) 甘草(三分)

上锉,加生姜,水煎服一服,空心临卧服。(此方疏肝开郁,散结气结血,凉心启脾,自是一种心印。乃越鞠丸之套方也,分两妙)

生地黄丸 治师尼寡妇,寒热如疟,欲男子不得者。

生地黄(二两) 赤芍药(一两) 柴胡 黄芩 秦艽(各五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乌梅汤吞下,日三服。(此方减当归,为厥阴肝经郁火结血之剂)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武之望,明代医学家(公元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自署关中(今陕西临潼)武家屯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继又广集名医高论,分类论述内、外、五官诸科证治,撰成《济阳纲目》一〇八卷(1626年),以与《济阴纲目》成书之后,全面总结明代以前治疗内科杂证的理论和经验,精心编纂而成的又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