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闭总因血滞血枯

明代:武之望

李氏曰∶妇人以血为主,天真气降,壬癸水合,肾气全盛,血脉流行,当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故曰月经。经行与产后一般,若其时余血一点未净,或外被风寒及湿冷暑热邪气,或内伤生冷,七情郁结,为痰为瘀,凝积于中,曰血滞。或经止后,用力太过,入房太甚,及服食燥热,以致火动,邪气盛而津液衰,曰血枯。

良方云∶经后被惊,则血气错乱妄行(惊则气乱,故错经妄行),逆于上,则从口鼻而出(怒则气逆上冲,甚则呕血);逆于身,则血水相搏,变为水肿;恚怒,则气血逆于腰腿、心腹、背胁,手足之间重痛,经行则发,过期则止;怒极伤肝,则有眩晕、呕血、瘰 、血风、疮疡等病,加之经血渗漏于其间,遂成窍血生疮,淋沥不断;湿热相搏,遂为崩带;血结于内,变为 瘕。凡此变证百出,不过血滞与枯而已(总结)。但血滞亦有虚热,血枯亦有虚热,故重则经闭不通。以滞、枯分言,轻则经水不调,止言虚与热而已。血滞经闭宜破者,原因饮食毒热,或暴怒,凝瘀积痰,直须大黄、干漆之类,推陈致新,俾旧血消而新血生也。若气旺血枯,起于劳役忧思,却宜温和滋补,或兼有痰火湿热,尤宜清之凉之,每以肉桂为佐者,热则血行也。但不可纯用峻药,以亏阴道。

至于耗气益血之说,虽女科要法,但血为气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行则行,气滞则滞。如果郁火,气盛于血者,方可单用香附丸散、抑气散,当加木香、槟榔、枳壳,以开郁行气。若气乱则调,气冷则温,气虚则补,男女一般,阳生则阴自长,气衰则血亦涸,岂可专耗其气耶?论者多泥叔和血旺气衰,不知叔和论肝肺二脉(以肝藏血、肺主气也),则宜肝旺于肺,其实气血平和有孕,故继曰两脏通和。但妇人见偏性鄙,婢外家志不得伸,郁怒无时不起,故香附为女人仙药。经曰∶邪气胜则实,正气夺则虚。可不悟诸,大概只虚热痰气四证而已。不调亦大相同,随证调治,饮食调和,自然血气流通。更有凝滞,然后可用红花当归散、紫葳散、通经丸、导经丸之类。虚者只用当归散以通之。通后又须养血益阴,使津液流通。苟不务气血充和,而惟以毒药攻逼,是求千金于乞丐,必死而后已。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武之望,明代医学家(公元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自署关中(今陕西临潼)武家屯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对后世有较大影响。继又广集名医高论,分类论述内、外、五官诸科证治,撰成《济阳纲目》一〇八卷(1626年),以与《济阴纲目》成书之后,全面总结明代以前治疗内科杂证的理论和经验,精心编纂而成的又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