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论治

清代:林珮琴

泄泻者,胃中水谷不分,并入大肠,多因脾湿不运,《内经》所谓湿多成五泄也。一曰飧泄,完谷不化,脉弦肠鸣,湿兼风也。(平胃散加羌),独、升。柴。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二曰溏泄,肠垢污积,脉数溺涩,湿兼热也。清六丸、大厘清饮,或胃苓汤加黄连。经云∶暴迫下注,皆属于热。三曰 泄,大便澄清如鸭屎,脉迟溺白,湿兼寒也。治中汤、附子理中汤加肉豆蔻。经云∶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四曰濡泄,身重肠鸣,所下多水,脉缓,腹不痛,湿自甚也。四苓散加苍术,胃苓汤加草果。经云∶湿甚则濡泄。五曰滑泄,洞下不禁,脉微气脱,湿兼虚也。四柱六柱饮,或四君子汤加升、柴。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难经》所云五泄,一曰胃泄,饮食不化,即风乘湿也。胃气汤。二曰脾泄,呕逆腹胀,即暑乘湿也。香薷饮、参桂苓甘露饮加姜。三曰大肠泄,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五苓散。四曰小肠泄,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承气汤下之,再以黄连解毒汤加归、芍治之,次以芍药柏皮汤止之。五曰大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变为热泄也。八正散加木香、槟榔,次用天水散。此外有痰泄,痰泄脉滑类弦。

积湿成痰,留于肺中,故大肠不固。二陈汤加浮石、黄芩、神曲、姜汁、竹沥。或吴茱萸汤温服。探吐痰涎,泄自愈。有食泄,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后痛减。治中汤加香、砂、枳、术、楂肉、陈皮、谷芽、麦芽。

伤酒泄,嗜酒伤湿,便青绿色,葛花解酲汤。有暑泄,暑泄脉虚。自汗面垢,暴泻如水。薷苓汤、桂苓甘露饮。

伏暑久泻,玉龙丸。有盛暑伤其外,阴冷伤其中,为内外交迫。连理汤。有肾泄,即五更泄,一名晨泄,由命火衰,肾虚不摄。宜补骨脂、五味子、山萸、肉桂、山药、茯苓、小茴香、杜仲、菟丝。有脾肾泄,由二经并虚,朝泄暮已,久而神悴肉削。四神丸。有饭后即便,亦由脾肾交虚,真火不能腐熟水谷,故食下即泄。二神丸。有滑泄久而不止,固肠丸。由气虚下陷者,补中汤。或大便滑泄,小便精出者,万全丸。若老人诸泄,不宜多用渗泄分利。以人生五十后,升气少,降气多,渗利太过是降而益降,未免重竭其阳,泻多则亡阴,谓亡其阴中之阳。宜升提阳气。如升、柴、独、防,佐以术、附、补骨脂。士材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治泄者,当权其轻重缓急而用之。

凡泄皆兼湿,初宜分理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举,必脱滑不禁,然后以涩药固之。

凡泄水腹不痛者,湿也,宜燥渗。完谷不化者,气虚也,宜温补。腹痛肠鸣,水泄一阵,痛一阵者,火也,宜清利。时泻时止,痰也,宜豁之。泻后痛减,食积也,宜消之。脾泄久宜涩,下陷宜升提。

论肾泄

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闾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作,此为肾泄。盖肾为胃关,二便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阳衰,则阴寒盛,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古方治肾泄,用椒附丸、五味子散。若欲阳生于阴,肾气充固,宜八味丸去丹皮,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用山药糊丸为妙。

泻与痢不同及先后传变

泻由水谷不分,病在中焦。痢以脂血伤败,病在下焦。在中焦者,分利脾胃之湿。在下焦者,调理肝肾之伤。若水泻久,则传变而痢脓血,是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后泻,是肾传脾,谓之微邪,故易瘳。

泄泻脉候

胃脉虚则泻,脉滑,按之虚,必下利。肾脉微小则洞泄,肺脉微甚则泄。泄泻脉洪大者逆,泄而脱血脉实者,难治。泄泻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泻脉多沉,沉迟寒促,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附方

〔除湿〕平胃散 见一卷中风。

〔飧泄〕升阳除湿汤 见一卷湿。

〔分消〕清六丸 滑石 甘草 红曲

〔热泄〕大厘清饮 茯苓 猪苓 泽泻 木通 山栀 枳壳 车前子(各一钱)

〔湿泄〕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食泄〕治中汤 见三卷饮食。

〔寒泄〕附子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渗湿〕四苓散 见一卷中风。

〔虚泄〕四柱六柱饮 参 附 苓 木香名四柱饮,加肉果、诃子,名六柱饮。

〔虚泄〕四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胃泄〕胃风汤 参 术 苓 归 芍 肉桂 粟米

〔脾泄〕香薷饮 见一卷中风。

〔暑泄〕桂苓甘露饮 见一卷暑。

〔小肠〕大小承气汤 见一卷温。

〔清火〕黄连解毒汤 见一卷温。

〔清热〕芍药柏皮汤 芍 柏皮 连 归

〔瘕泄〕八正散 见一卷火。

〔热泄〕天水散 见一卷温。

〔痰泄〕二陈汤 见一卷中风。

〔痰泄〕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酒泄〕葛花解酲汤 见一卷湿。

〔暑泄〕薷苓汤 香薷饮合四苓散。

〔暑泄〕玉龙丸 硫黄 硝石 滑石 明矾

〔暑泄〕连理汤 见一卷暑。

〔脾肾〕四神二神丸 见三卷饮食。

〔滑泄〕固肠丸 龙骨 附子 丁香 诃子 良姜 蔻仁 砂仁 木香 赤石脂

〔升提〕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滑泄〕万全丸 赤石脂 炮姜(各一两) 胡椒(五钱) 醋糊丸。

〔肾泄〕椒附丸 川椒 附子(各五钱) 山萸(二两) 螵蛸(炙) 鹿茸(烙去毛酒蒸,焙) 龙骨(各四钱) 酒糊丸。

〔肾泄〕五味子丸 杜仲 五味 肉蔻 故纸(各一两) 吴萸(三钱) 姜枣为丸。

〔补阳〕八味丸 见一卷中风。

〔通治〕泄泻方 白术 茯苓 陈皮 甘草 泽泻 砂仁 神曲 麦芽 寒加木香、煨姜。热加黄芩、白芍。暑加香薷、扁豆。湿加苍术、半夏、猪苓、滑石。食加山楂、枳实。久加人参、黄 、升麻。滑泄不禁加肉蔻、诃子。

〔肠滑〕久泻方 白面(炒黄,二两) 冬术(一两) 故纸(五钱) 滑加粟壳(三钱) 临服加白糖。

〔不食〕久泻方 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慢火炒熟,研细) 怀山药(炒,一两,研细) 和匀,加白糖、川椒调服。

泄泻脉案

汤氏 初秋寒热吐泻,或以为感暑,用香薷饮;或以为霍乱,用藿香正气散;其家两置之。诊其脉濡而弱,烦热无汗,自利呕渴。予谓湿甚则濡泻,今湿郁生热,热蒸更为湿,故烦而呕渴也,宜猪苓汤去阿胶主之。

猪苓(二钱)、茯苓(三钱)、泽泻(八分)、滑石(六分),加半夏(钱半)、薄荷梗(八分)、薏苡、煨姜(各三钱)、灯心(六分)。一服呕止泄稀,去滑石、煨姜、半夏,再加麦冬、山栀、车前。二剂而安。

汤氏 冒暑重感新凉,寒热头晕,口干舌燥,呕泻不已,头汗剂颈而还。医用消导,转益烦渴,脉不数而滑大,此邪郁蒸痰。先挑姜汁止呕,用正气散加减。藿香、薄荷以辟恶,丹皮、栀、芩以解热,夏、曲、煨姜以除痰,赤茯、猪苓、薏仁以利湿,花粉、麦冬以生津,一服汗凉脉和舌润矣。因有年体弱,明晨怯寒,手足微凉,此脾阳虚也。用理中汤,炮姜改煨姜,加砂仁。苓、薏、炙草,一剂呕泻止,手足和。但气微坠,宵分少寐,原方去煨姜,加茯神、炙 、枣仁、白芍、升麻,一服而安。

予馆新洲,(江水泛潮,地最卑湿。)长夏晨泄,每阴雨前尤验。痰多不渴,或吐白沫,清晨左胁气响,必阵泻稀水,此湿多成五泄也。胃苓汤加神曲(炒)、半夏(制)、干姜(少许)。一则劫阳明之停饮以燥湿,一则开太阳之里气以导湿,故一啜辄止。良由长夏湿淫,水谷停湿,脾阳少运故也。嗣后去桂,加砂仁、小茴、二术生用,或苍术、姜、曲煎服,亦止。

潘 色苍嗜饮,助湿酿热,濡泻经年,脉寸关实大,岂温补升提所得效。细询平昔吞酸,去秋连发腿疡,明系湿邪蕴热,流注经络所致。治者不察,当夏令主火,仍以四神丸加炮姜、乌梅,补中汤加吴萸、肉果,愈服愈剧,致头晕口燥,气坠里迫,溺涩肛痛,皆火性急速征据,必清理湿热之邪,乃为按脉切理,仍当戒饮,毋谓六旬外久泻延虚也。四苓散加薏仁、车前子、麦冬、山栀、灯心,二服已效。加神曲、砂仁壳、枳子以理酒伤而泻稀,加黄芩、白芍而脉敛,后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而痊。

曹 脉左濡,右关尺弦大,腹鸣则痛坠泄泻。前因怫悒,木制脾土,为中焦痞痛。服破气燥剂,再伤中气,每日晡少腹痛泄,下焦阴气又伤,急须甘缓和中,佐以温摄。潞参、炙草、白芍、茯苓、小茴、橘核(俱酒焙)、益智、木香(俱煨)、饴糖、红枣,十数剂,痛泻止。

于 五泄无不由湿,寓居斥卤,水味咸浊,便泻三年不止。凡运脾利湿,温肾补土,及升提疏利固涩诸法,毫不一效。今夏诊右脉寸微关滑,乃湿中伏热,大小腑清浊不分,火性急速,水谷倾注无余,脾失输精,肺苦燥渴,气不化液,肾不司关,所下污液,自觉热甚,或痛泄,或不痛亦泄,日夕数行,口干溺少,时想凉润。

略用守补,即嫌胀满,可知气坠全是腑症。若清浊分,则泄泻渐已。(煎方∶)茯苓、猪苓、车前、山栀、神曲、薏苡、大腹皮、乌梅、黄连,午前服。(丸方∶)益智仁(煨)、补骨脂、南烛子、诃子、茴香、茯苓、山药、广皮、砂仁、半夏曲、杜仲、首乌、莲子,蒸饼为丸,晚服,至秋渐愈。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林佩琴(1772~1839),字云和,号羲桐,出身于江苏丹阳名门望族,父林翠严为当时鸿儒。林佩琴36岁中式经魁举人,次年考进士未第,转而潜心医学,晚年撰成《类证治裁》一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