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蜮 湿毒蕴结证

近代:闫云科

赵某,女,35岁,王府村人。下唇、下齿龈糜烂六年矣。每年二月发病,至十月不治自愈。或谓缺乏维生素,然久服不应;或谓胃火盛,黄连清胃丸用之无功。寻余诊时。正值伏暑,只见下唇龈溃烂,肉腐脓秽,牙根半露,疼痛不甚。下唇奇痒,不能入寐,或寐后因痒而醒。胃纳一般,大便不畅。口不苦,不思饮。月经正常,带多色黄,阴痒蚀痛。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略数。

脾胃者,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故口唇溃烂,多责胃火。然既属胃火,岂有下唇、下龈糜烂而上唇、上龈安然无恙耶?且几经清火,不见效应,知非火患。苦思冥想,仍茫然不解。遂语患者:“容余三思,明日取方。”当晚翻书查找,似属狐蜮。《金匮要略》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所述之症,与本案虽不尽相同,然其病因,诸多《金匮要略》注家,皆一致认定虫毒使然。以二月惊蛰,虫惊醒,十月立冬,虫自蛰。其间湿热蕴盛。诸虫蠢动,怙恶不悛,为害一方。遂循仲圣苦参汤洗之。雄黄熏之之教。拟杀虫解毒,清热燥湿法:

乌梅15g 川椒10g 槟榔10g 龙胆草10g 百部15g 干姜6g 甘草10g 雄黄2g (研细冲服)三剂

外用方:川椒15g 蛇床子30g 苦参30g

水煎漱洗唇龈,洗后外撒雄黄粉少许,一日5~7次。

仅诊一次,服药一周,唇龈即愈。翌年随访。知病未作。

按:《金匮》狐惑之“惑”,先贤谓“惑”乃“蜮”之误,因蜮能含沙射影,暗中伤人,言“惑”则难以解释,余亦以为言之有理。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闫云科,1947年出生于忻州市西高村。1965年——1968年在忻州地区卫校西医士班读书,毕业后在高城公社卫生院、奇村分院工作。其间,先后侍随地区医院梁致堂、李映淮、太原市中医研究所刘绍武先生临床学习。1979年参加山西省中医师考试,录取后分配到忻县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任中医科主任,1984年调市中医院,任院长,1996年晋副主任中医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