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有亢制论

清代:李延昰

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言太过之害也。此关于盛衰疑似之间,诊者其可忽乎!夫亢者,过于上而不能下之谓也。承者,受也,亢极则反受制也。如火本克金,克之太过,则为亢,而金之子为水,可以制火,乘其火虚来复母雠,而火反受其制矣。比之吴王夫差,起倾国之兵以与晋争,自谓无敌,越王勾践,乘其空虚,已入国中矣。在脉则当何如?曰,阳盛者脉必洪大,至阳盛之极,而脉反伏匿,阳极似阴也。此干之上九,亢龙有悔也。其证设在伤寒,或因失于汗下,使阳气亢极,郁伏于内,状似阴证,唇焦舌燥,能饮水浆,大便闭硬,小便赤涩,然其脉虽沉,按之着骨必滑数有力,审其失气,秽臭殊常,或时躁热,不欲衣被,或扬手掷足,谵语不休,此阳证何疑。故经曰∶“其脉滑数,按之鼓击于指下者,非寒也,此为阳盛拒阴也。”阴盛者脉必细微,至阴盛之极,而脉反躁疾,阴极似阳也。此坤之上六,龙战于野也。在伤寒则误服凉药,攻热太速,其人素本肾虚受寒,遂变阴证,逼其浮游之火发见于外,状似阳证,面赤烦躁,大便自利,小便淡黄,呕逆气促,郑声咽痛,然其脉按之必沉细迟微,审其渴欲饮水,复不能饮,此阴证何疑。故经曰∶“身热脉数,按之不鼓击于指下者,非热也,此谓阴盛拒阳也。”乃知凡过极者反兼胜己之化,在于学人之细心揣测,则诸证无不洞其真伪矣。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李延昰(1628~1697)清初医学家。原名彦员,字我生、期叔,号漫庵;后改字辰山,号寒邨。祖居南汇,后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因参与复明抗清斗争失败,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祐圣宫,以医自给。学医于叔李中梓,传其心法。又研究缪希雍医学遗稿及周梅屋《独得编》等,深明脉理。治病多奇效,医名大盛。有延诊者,虽百里必往视。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繇等皆有交往。晚年与朱彝尊友善,得朱赠书数千卷。顺治元年(1644年)曾游苏州,得贾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谓“其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遂与其子汉徵校正重刊。又撰《本草谕》,论本草发展历史;《君臣佐使论》,明用药配伍之法;《药有真伪论》、《药论》则阐述药物鉴别、炮制、制剂、采收之理。此四论列于《药品化义》之首。康熙二年(1662年)撰《脉诀汇辨》十卷,附《五运六气医案》一卷。此书汇脉学著作七十余种之精论,分门别类,标明出处,以便查考,间附家学及自己临证诊脉心得,《李中梓医案》亦收录于此书中。尚著有《痘疹全书》、《医学口诀》两书,未见流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