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脉(阴)

清代:李延昰

体象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虚之为义,中空不足之象,专以软而无力得名者也。

主病 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虚者,心亏惊悸。虚在左关,血不营筋。左尺得虚,腰膝痿痹。

右寸虚者,自汗喘促。虚在右关,脾寒食滞。右尺得虚,寒证蜂起。

《脉经》曰∶“血虚脉虚。”而独不言气虚者何也?气为阳,主浮分,血为阴,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故独主血虚耳。若夫肺脉见之,又主气怯者,肺与干天合德,不浮而沉,气分欲竭之兆也。血少则不足以济心主高拱之权,而动见章皇。肝为血海而主筋,虚则筋失其养。腰者,肾之府也;膝者,骨之屈申开阖处也;虚则不为我用。阳气虚则不能卫外而自汗;真气虚而喘促者,盖由机缄不相接续。食滞者脾胃虚寒,干健坤顺,两失其职。真火衰而诸证毕集,非转阳和之令,事何克济乎!

虚脉又主伤暑者,盖暑为阳邪,其势足以烁石流金,干于脾则吐利,干于心则烦心,并于上则头重,并于下则便秘;其见于脉也,不洪数而反见虚者,因暑性炎热,使人表气易泄,故脉必虚耳。

按《脉经》曰∶“迟大而软,按之豁豁然空。”此言最为合义。虽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然空,则浮字之义已包含矣。崔紫虚以为形大力薄,其虚可知,但欠迟字之义耳。伪诀云∶“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是浮脉而非虚脉矣。浮以有力得名,虚以无力取象,有余二字。安可施之虚脉乎?杨仁斋曰∶“状为柳絮,散漫而迟。”滑伯仁曰∶“散大而软。”二家之言,俱是散脉而非虚脉矣。夫虚脉按之虽软,犹可见也;散脉按之绝无,不可见也。虚之异于濡者,虚则迟大而无力,濡则细小而无力也。虚之异于芤者,虚则愈按而愈软,芤则重按而仍见也。夫虚脉兼迟,迟为寒象,大凡证之虚极者必挟寒,理势然也。故虚脉行于指下,则益火之原,以消阴翳。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数,重按之而豁然如无,此名内真寒而外假热,古人以附子理中汤冰冷与服,治以内真热而外假寒之剂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李延昰(1628~1697)清初医学家。原名彦员,字我生、期叔,号漫庵;后改字辰山,号寒邨。祖居南汇,后迁居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因参与复明抗清斗争失败,避居浙江嘉兴,后入平湖祐圣宫,以医自给。学医于叔李中梓,传其心法。又研究缪希雍医学遗稿及周梅屋《独得编》等,深明脉理。治病多奇效,医名大盛。有延诊者,虽百里必往视。与当时名医喻嘉言、张卿子、卢子繇等皆有交往。晚年与朱彝尊友善,得朱赠书数千卷。顺治元年(1644年)曾游苏州,得贾所学《药品化义》十三卷,谓“其为区别发明,诚一世之指南”,遂与其子汉徵校正重刊。又撰《本草谕》,论本草发展历史;《君臣佐使论》,明用药配伍之法;《药有真伪论》、《药论》则阐述药物鉴别、炮制、制剂、采收之理。此四论列于《药品化义》之首。康熙二年(1662年)撰《脉诀汇辨》十卷,附《五运六气医案》一卷。此书汇脉学著作七十余种之精论,分门别类,标明出处,以便查考,间附家学及自己临证诊脉心得,《李中梓医案》亦收录于此书中。尚著有《痘疹全书》、《医学口诀》两书,未见流传。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