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用药加减法

元代:李杲

《内经》曰∶胃为水谷之海。又云∶肠胃为市,无物不包,无物不入,寒热温凉皆有之。其为病也不一,故随时证于补中益气汤中,权立四时加减法于后。

以手扪之而肌表热者,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得微汗则已。非正发汗,乃阴阳气和,自然汗出也。

若更烦乱,如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五分或一钱)。

如精神短少,加人参(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头痛加蔓荆子(三分),痛甚加川芎(五分)。

顶痛脑痛,加 本(五分),细辛(三分)。诸头痛,并用此四味足矣。

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三分)。

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 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一钱),防风、 本(以上各七分),甘草(五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三分)消其肿;人参(五分),黄 (七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一服与之。

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三分),桔梗(七分)。

口干咽干者,加葛根(五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

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十五个),麦门冬(去心五分)。

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五分)。

如秋凉亦加。

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以上各五分)。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耳。

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以上各三分),陈皮(五分)。此三味为定法。

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以上各五分)。

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以上各五分)。

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以上各五分)。

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之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

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以上各一钱)。

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以上各三分),浓朴(七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桂心也)。

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以上各一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以上各一钱)。

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枳实(三分)。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以上各一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五分),柴胡(七分),甘草(三分)。

腹中痛者,加白芍药(五分),甘草(三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五分)。

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以上各五分),芍药(一钱),以治时热也。

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

如腹中痛,恶寒而脉弦者,是木来克土也,小建中汤主之;盖芍药味酸,于土中泻木为君。如脉沉细,腹中痛,是水来侮土,以理中汤主之;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如脉缓,体重节痛,腹胀自利,米谷不化,是湿胜,以平胃散主之,苍术苦辛温,泻湿为主也。

胁下痛,或胁下缩急,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甘草(三分)。

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如不已者,乃大寒也,加肉桂(五分)。遍阅《内经》中悉言小腹痛皆寒,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乃下焦血结膀胱,仲景以抵当汤并抵当丸主之。

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安卧养气,以黄 人参之类补之。不愈,则是有热也,黄柏、生地黄(以上各五分),切禁劳役。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五分);如淋,加泽泻(五分)。此下焦风寒合病也。经云,肾肝之病同一治,为俱在下焦,非风药行经则不可,乃受客邪之湿热也,宜升举发散以除之。

大便秘涩,加当归(一钱),大黄(酒洗煨,五分或一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如大便行则止。此病不宜大下之,必变凶证也。

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五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五分)。脉缓,显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以上各五分)。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除风湿羌活汤

羌活(七分) 防风 升麻 柴胡(以上各五分) 本 苍术(以上各一钱)

上件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 ,大温服之,空心,食前。

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另作一服与之。

肩背痛,汗出,小便数而少,风热乘肺,肺气郁甚也,当泻风热则愈,通气防风汤主之。

通气防风汤

防风 羌活 陈皮 人参 甘草(以上各五分) 本 青皮(以上各三分) 白豆蔻 黄柏(以上各二分) 升麻 柴胡 黄 (以上各一钱)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

如面白脱色,气短者,不可服。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胜湿汤

羌活 独活(以上各一钱) 本 防风 甘草(炙) 川芎(以上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后。

如身重,腰沉沉然,经中有寒湿也,加酒洗汉防己(五分),轻者附子(五分),重者川乌(五分)。

升阳顺气汤

治因饮食不节,劳役所伤,腹胁满闷,短气。遇春则口淡无味,遇夏虽热,犹有恶寒,饥则常如饱,不喜食冷物。

黄 (一两) 半夏(三钱,汤洗七次) 草豆蔻(二钱) 神曲(一钱五分,炒) 升麻 柴胡当归身 陈皮(以上各一钱)甘草(炙) 黄柏(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三分)

脾胃不足之证,须用升麻、柴胡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脾胃中清气行于阳道及诸经,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气之和也;又引黄 、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行,充实腠理,使阳气得卫外而为固也。

凡治脾胃之药,多以升阳补气名之者此也。

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

升阳补气汤

治饮食不时,饥饱劳役,胃气不足,脾气下溜,气短无力,不能寒热,早饭后转增昏闷,须要眠睡,怠惰,四肢不收,懒倦动作,及五心烦热。

浓朴(姜制,五分) 升麻 羌活 白芍药,独活 防风 甘草(炙) 泽泻(以上各一钱)生地黄(一钱五分) 柴胡(二钱五分)

上件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枣二枚,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食前。

如腹胀及窄狭,加浓朴。

如腹中似硬,加砂仁三分。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