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酒客病

元代:李杲

夫酒者,大热有毒,气味俱阳,乃无形之物也。若伤之,止当发散,汗出则愈矣,此最妙法也;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湿,何酒病之有。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症丸大热之药下之,又有用牵牛、大黄下之者,是无形元气受病,反下有形阴血,乖误甚矣!酒性大热,已伤元气,而复重泻之,况亦损肾水,真阴及有形阴血俱为不足,如此则阴血愈虚,真水愈弱,阳毒之热大旺,反增其阴火,是谓元气消亡,七神无根据,折人长命;不然,则虚损之病成矣。《金匮要略》云∶“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慎不可犯此戒!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湿,葛花解酲汤主之。

葛花解酲汤

白豆蔻仁 缩砂仁 葛花(以上各五钱) 干生姜 神曲(炒黄) 泽泻 白术(以上各二钱)橘皮(去白) 猪苓(去皮) 人参(去芦) 白茯苓(以上各一钱五分) 木香(五分) 莲花青皮(去穣,三分)

上为极细末,称和匀,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此盖不得已而用之,岂可恃赖日日饮酒。此药气味辛辣,偶因酒病服之,则不损元气,何者?敌酒病故也,若频服之,损人天年。

除湿散

治伤马乳并牛羊酪水,一切冷物。

神曲(炒黄,一两) 茯苓(七钱) 车前子(炒香) 泽泻(以上各五钱) 半夏(汤洗) 干生姜(以上各三钱) 甘草(炙) 红花(以上各二钱)

上同为极细末,每服三钱匕,白汤调下,食前。

五苓散

治伤寒温热病,表里未解,头痛发热,口燥咽干,烦渴饮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烦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乱吐利,烦渴引饮之证。

泽泻(二两五钱) 猪苓 茯苓 白术(以上各一两五钱) 桂(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下,不计时候,服讫,多饮热汤,有汗出即愈。

又治瘀热在里,身热黄疽,浓煎茵陈蒿汤调下,食前服之。

如疽发渴,及中暑引饮,亦可用水调服之。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