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

明代:王肯堂

〔大〕夫妇人鼻衄者,由伤动血气所致也。凡血气调和则循环表里经络,涩则不散。

若劳伤损动,因而生热,气逆流溢,入于鼻者则成鼻衄也。只有产后见衄者不可治。凡鼻衄虽多因热而得,此疾亦有因怒气而得之者。曾治赵恭人鼻衄不止,诸治不瘥,召予治之,先用苏合香丸四粒,次用五苓散浓煎白茅花汤,调服即止,次用芎归汤调理。又有一富室男子鼻血不止,六脉洪数。究竟云∶服丹药太过。遂用黄连、黄芩、大黄为末,水煎服之愈。(调服亦可。)

〔薛〕前证若热郁于胃经,用犀角地黄汤。若伏暑于内,用黄连香薷饮。若大怒血蓄于上,用小柴胡汤。若脾损不能摄血归源,用归脾汤。大凡杂证见血,多因阴分郁热,或内有所伤,皆属五志所动。经曰∶诸见血,身热脉大者难治,是火邪胜也。身凉脉静者易治,是正气复也。仍与后证同用。一妇人经素不调,因怒衄血。此肝火炽盛,用加味小柴胡(热入血室。)加红花,二剂血止。又用加味逍遥散、(结核。)八珍汤(即八物汤,杂病虚劳。)兼服三十余剂,经行如期。一妇人郁结而患前证,用加味归脾汤,(即归脾加山栀、丹皮。)其血渐止,饮食渐进,用加味逍遥散,元气渐复,寒热渐止。后因怒仍衄,寒热往来,用小柴胡汤(伤寒太阳。)加芎、归、丹皮而愈。一妇人因劳衄血,服凉血之剂,更致便血。或以血下为顺,仍用治血。余曰∶此因脾气下陷而血从之,当升补脾气,庶使血归其经。不信,果血益甚。余朝用补中益气,(杂病劳倦。)夕用加味归脾而愈。此证用寒凉止血,不补脾肺而死者,多矣。

刺蓟散 治妇人鼻衄,血流不止。

刺蓟(二两) 桑耳 乱发灰 艾叶(各一两,炒) 生地黄(二两) 蒲黄(一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粥饮调下,无时。

伏龙肝散 治男子妇人五脏结热,吐血衄血,并皆治之。

伏龙肝 生地黄(各一斤) 竹茹(一升) 芍药 黄芩 当归 川芎 桂心 甘草(各二两)

上 咀,以水一斗三升,煮竹茹减三升,纳药煮取三升,分为三服。《千金方》无桂心。

《百问》有茅花汤,以白茅花浓煎饮之,立止。

一方 捣生白茅根取汁一合,饮之止。

又方 取生葱心塞鼻中即定。若因刺着并刀斧所伤,血不止者,并用之,立定。

又方 取釜底墨细研,入鼻中。

又方 取乱发灰细研,以竹管吹入鼻中,立止。

又方 取龙骨为末,吹入鼻中立止。

四物汤加侧柏、生地黄,治虚热吐血甚效。若脾经血虚,须用四君加芎、归。若脾经气郁,须用归脾汤。若肝肾亏损,须用六味丸。若气血俱虚,须用十全大补汤。

犀角地黄汤主热郁不解,泛行经络,或流肠胃,随气涌泄,以致衄血、吐血,或为便血,并皆治之。若实热炽甚,加炒黄芩。若去血过多,或脾肺之气亏损,不能摄血归源者,急用四君子汤。怀抱郁结者,用归脾汤。

枇杷叶散 治暑毒攻心,衄血呕血,或吐泻作渴。黄连香薷饮亦可。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