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第一

唐代:孙思邈

一十二法,论一首

消渴咽喉干,灸胃下俞三穴各百壮,在背第八椎下横三间寸炙之。

消渴口干,不可忍,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

消渴咳逆,灸手厥阴,随年壮。

消渴口干,灸胸堂五十壮。

又,灸足太阳五十壮。

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

又,灸阳池五十壮。

建氏灸消渴法∶初灸两手足小指头及项椎,随年壮。

又,灸膀胱俞横三间寸,灸之各三十壮,五日一报之。

又,灸背脾俞下四寸,侠脊梁一寸半二穴,随年壮。

论曰∶灸上诸穴讫,当煮白狗肉作羹汁,饮食不用姜酱豉,可用葱薤随意。当煮肉骨汁,作淡羹可食肉,当稍渐进,忌食猪肉,法须二百日乃善。

又,灸肾俞二穴并腰目,在肾俞下三寸侠脊两旁各一寸半,以指按陷中。

又,关元侠两旁各二寸一处。

又,阴市二穴在膝上,当伏兔上三寸临膝取之。

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凡此诸穴,断小便利大佳,不损阳气,亦云止遗尿也。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阳、行间、大敦、隐白、涌泉,凡此诸穴各一百壮,腹背两脚凡三十七穴,其肾俞、腰目,关元、水道可灸三十壮。五日一报之,各得一百五十壮,佳,涌泉可灸十壮。大敦、隐白、行间可灸三壮,余者悉七壮,皆五日一报之。满三灸可山也。若灸诸阴不瘥,可灸诸阳,诸阳在脚表宜审用之,无有不验,造次则并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壮数如灸阴家法。

灸小便数而少且难,用力辄失精,此方万验也。令其人舒两手合掌并两大指令齐,急逼之令两爪甲相近,以一炷灸两爪甲本肉际,际方后自然有角。令炷当两角中小侵入爪上,此两指共当一炷也。亦灸脚大指与手同法,各三炷。经三日又灸之,此法甚验。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孙思邈在太白山研究道家经典,同时也博览众家医书,研究古人医疗方剂。他选择了"济世活人"作为他的终生事业,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孙思邈还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公元682年孙思邈无疾而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