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痛

宋代:王贶

论曰∶诸心腹痛者,或外邪来客,或气相干,其卒然痛而即止者,此寒气客于脉外,得寒则缩蜷绌急,外引小络,得热即止,宜先用熨法,后以良姜散主之。

熨法《指南方》云∶治心腹痛,卒然而止,遇寒再发。

盐(半斤,炒极热)

上以旧帛包,熨痛处。 《指南方》云∶渐去至一重。

良姜散

高良姜(五两) 浓朴(去皮) 姜汁(涂,炙,二两) 当归 桂心(各三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若腰者肾之外候,足太阳经之流注。如痛连小腹,不得仰俯, 短气,由肾气虚弱,有所不荣,补肾散主之。

补肾散

杜仲(去粗皮,杵碎,酒拌,炒焦,一两) 桂(去皮) 牡丹皮(各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用猪肾一个,批开,糁药在内,入盐少许,以线扎定,水煮熟,空心食之。

若隐隐腰痛,以热物熨痛处即少缓,由处卑湿,复为风邪伤足太阳之经,其脉缓涩,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

白术(二两) 芍药(三两) 桂(去皮) 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锉)

上为细末。温酒调二钱匕,食前服。

若腰痛不能转侧,由劳役动伤经络,或从高堕下,气滞于腰,正气流行,相搏则痛,其脉沉,大小不常,谓之 腰,趁痛丸主之。

趁痛丸(诸气门见趁痛散)

若腰如锥刀所刺,大便黑色,小便赤黑,此留血滞于腰间,谓之血沥腰痛,其脉涩,当归丸主之。

当归丸

当归(三两,锉碎) 水蛭(好者,炒,三十个) 桃仁(去皮尖,三十个,炒,研)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酒下十粒,未知,加至三十粒。

若腰冷,腹重如带五千钱,如坐于水,由肾经为阴湿所逼,复受风冷,久不治,变成水病,肾着汤主之。

肾着汤

甘草(炙) 干姜(各二两) 白茯苓 白术(各四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

若腰脊不举,由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阳气内伐,热舍于肾,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减,盖阳明并肾,则肾脂枯。而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是谓骨痿,菟丝子丸、补肾散主之

菟丝子丸

菟丝子(拣净,酒浸透,捣烂,焙干,二两) 牛膝(酒浸,一两) 杜仲(去粗皮,杵碎,酒拌一宿,炒焦,三两) 干地黄(焙,二两) 萆 (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下三十粒,食后服。

补肾散(见前。)

若胁痛不得息,痛则咳而汗出,由邪客于足少阳之络,属胆。宜灸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处七壮,窍阴二穴也。

若臂外 痛,手不及头,心烦喉痹者,以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以针刺手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令血出而止。

若臂痛不能屈伸,此邪客于臂掌之间,取腕踝骨后,以指按之极痛,刺之留二呼,急出针,或灸。

若筋拘挛,背急痛,引胁下,从项推下夹脊,按之应手痛者,于其上灸七壮,未定,加至十四壮。

若痛引小腹,由寒气客于厥阴之脉,或胁肋相引,肾肝脉弦大,久成寒疝,桂枝乌头汤主之。

桂枝乌头汤

桂心(三两) 芍药(三两) 乌头(炮,去皮脐,二两半) 甘草(炙,二两)

上为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五片,枣一枚,同煎至一盏,去滓,入蜜半匙许,再煎一二沸,稍热服。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王贶,宋代医学家。字子亨,考城(今河南兰考)人。为南京(今河南商丘)名医宋道方婿,并从宋学。曾用针刺治愈一失惊吐舌不能复入之奇疾,名动京师。后更加意于方书。北宋宣和(1119~1125)年间以医得幸,人称“王朝奉”。著有《全生指迷方》三卷,每详记病状,论述病源。其脉论及辨脉法诸条,明白通晓,被视为诊家枢要。原书久佚,今本系从《永乐大典》中辑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