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燥

清代:秦之桢

口干燥者,邪热结聚上焦,阳明胃经所主,肺热者亦有之。肺热,凉膈散。胃热,竹叶石膏

汤。身热已减,表邪已解,有下症者,三承气汤选用。少阳病,口苦舌干,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阳明病背恶寒,口干燥,白虎汤。热传少阴,口燥咽干而渴,手足冷,脉反沉涩不治之症也。按口燥与口渴不同。口渴者,口中尚有津液,但时时欲饮水。口燥咽干者,口中燥裂,津液全无。仲景于背恶寒条,以口中和、不干燥者,为阴寒,若背恶寒,口干燥者,为阳热。然又当以消水不消水,小便清白红赤,以定寒热。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秦之桢,清代医家。字皇士,一字思烜(一作垣)。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通经史,后以医为业。伯祖秦昌遇,为明季名医,著《症因脉治》一稿。之桢素有纂述之志。行医三十年后,潜心十载,承伯祖之遗著,编就《症因脉治》四卷(1706年)。书中症分内外伤,因分内外因,脉分虚实,治分经络。就症审因,就因审脉、定治,于内科书中,颇有影响。又撰《伤寒大白》四卷(1714年),详析伤寒诸病证治。晚年著《女科切要》,未完稿,后由门人须用恒(字晞黄)编次,经陈曰寿(字全五)增订成帙。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