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行两感

明代:陶华

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夏应热而反大凉,秋应凉而反大热,冬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实时行之气。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解肌汤。夏感寒邪在心,调中益气汤、射香汤、半夏桂枝甘草汤。秋感湿邪在肺,白虎加苍术;发黄,茵陈五苓散。冬感寒邪在肾,名曰冬温,栝蒌汤。温疫通用人参败毒散、升麻葛根汤。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宜用辛温药发散。

伤寒两感,半属于阴,半属于阳,脏腑俱受病。一日太阳、少阴俱病,则头疼口干,烦满而渴。

二日阳明、太阴受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口,不知人者,六七日死,长沙无治法。但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后人以意消息,谓如下利不止,身体疼痛,当先救里,与四逆汤;清便自调,与桂枝汤。然治有先后之说。

太阳先受病,在表,先解表。少阴先受病,在里,先救里。先表者,里不可缓也。先里者,表亦不可缓也。此通权变之论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陶华(1369—1463),明代医家。字尚文,号节庵、节庵道人,明余杭(今属浙江)人。

幼年业儒,旁通百氏。及长,遇良医授予秘藏医籍,遂探研医术。精研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颇有创见。为人治病,深切脉理,旁察病源,随症制方,不拘古法,屡有奇效。一女隆冬昏闷,不饮不食,神情狂躁,诸医莫测其症。陶究其病源,此女将曾于三伏天曝晒之衣着于身而得疾,遂诊断为严冬中暑,是一种稀症。使服“香薷饮”,一服即愈。又一人因食羊肉后涉水,痞结于胸,门人治之不愈。陶令食砒一钱,一吐即愈,门人质疑,陶答道:“羊肉得砒而吐,而砒得羊肉则不能杀人,是以知其可愈。”曾悬壶杭州,治伤寒症,常一剂即愈,名著一时,人称“陶一帖”。著有《伤寒琐言》、《陶氏家秘》、《杀车槌法》、《一提金启蒙》、《证脉截江网》各1卷。宋成无已《明理论》只50证,陶鉴其未备,斟酌增删之,写成《伤寒明理续论》1卷,1445年合辑为《伤寒六书》又名《陶氏伤寒六书》)六卷,流行较广,颇有影响。后又撰《伤寒全书》5卷、《伤寒治例点金》2卷、《伤寒治例直指》2卷、《伤寒直格标本论》1卷、《伤寒段段锦》(又名《十段锦》、《十段关》)1卷,《伤寒全生集》4卷。在伤寒分证和治法方面,有所发展。此外又著《痈疽神验秘方》(一作《痈疽验方》)1卷、《陶节庵心髓》1卷。

其自制方剂“柴葛解肌汤”,流传至今,并被收入《医宗金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