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十五章

清代:黄元御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未可率然也。

太阳坏病入阳明桂枝证一 太阳五十六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方在太阳五(方【1】)。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设内有腑热,则下之当愈,若使脉浮,则表邪未解,必不能愈。以浮为邪在表,遗其外邪,而反下之,故令不愈。当须解外则愈,宜主桂枝也。

此太阳表证未罢,而内有腑证,固当下也,然必外解,而后可下。若发汗未解,而遽下之,设脉犹见浮,则外必不愈,故仍以桂枝解外。

发汗亡津证二 太阳五十七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土湿金郁,气不化水,土湿木郁,不能行水,皆令小便不利。小青龙、五苓散证之小便不利,悉缘土湿而水停,则小便之不利,必因湿旺。若汗下之后,而见小便之不利,是津液亡泄,澡而非湿也。然别无热渴之证,则其燥未甚,勿用治之,俟其津液续复,得小便一利,必自愈也。

汗下之后,小便不利,阳虚之人,则阳亡而病湿,阴虚之人,则阴亡而伤燥,此不见阳亡湿动之证,故知是亡津伤燥也。此亦人参白虎证,而燥热未作,则病势最轻,故不须治之。

麻杏甘石证三 太阳五十八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热蒸皮毛,窍开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泄,故外无大热。麻黄发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则表里俱解矣。此大青龙证之轻者,以在汗后,故不用青龙。

汗后不可更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未尝必禁桂枝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十七 (方【25】)

【2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汗后作喘证四 太阳五十九

【75】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推原上章喘字之义。汗出亡津液,燥渴饮水,饮水太多,而汗后阳虚,不能消散,水停则肺气壅遏,故必喘。以水灌之,皮毛外闭,肺气郁阻,故亦喘也。

麻杏甘石证五 太阳六十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下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肺郁生热,蒸发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寒里热,宜麻杏甘石双解之可也。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章,救表宜桂枝汤,又,伤寒大下后复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汤,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章,当须解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未尝必禁桂枝也。

人参白虎证六 太阳六十一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揭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在太阳三十九(方【8】)。

服桂枝汤后,汗出表解,而津液亡泄,里热则增,是宜白虎清里。而大汗之后,大作烦渴,而脉又洪大,是亡津而气亦泄也。津由气化,《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此当益气以生津,故加人参。《素问·评热论》:脉躁疾,不为汗衰者死,以精气消亡,无以渗灌其枯燥也。白虎而加人参,使清气降洒,化而为露,滋润枯涸,涤洗烦躁,莫善于此矣。

人参白虎证七 太阳六十二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在太阳三十九(方【8】)。

吐下之后,气夺津伤,七八日不解,燥热内盛,而自里达表,表里俱热,热蒸窍泄,时时恶风,舌上干燥,而心内焦烦,欲饮水数升之多,主以人参白虎,清金而泻热,化气而生津也。

表里俱虚证八 太阳六十三

【93】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伤其阴液,因复发汗,伤其阳津,表阳里阴,以此俱虚。表阳虚则阴气外束,里阴虚则阳气内郁,阳气内郁而不外达,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则自愈,所以然者,汗出则卫气外达,经脉和畅,阴退而阳宣也。表和之后,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调胃承气证九 太阳六十四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反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方在阳明二十(方【13】)。

阳虚之人,汗则亡阳,阴虚之人,汗则亡阴。汗后恶寒者,气泄而阳虚故也,故防入少阴,不恶寒,反恶热者,津伤而阳实故也,是已入阳明,将成大承气证,宜早以调胃承气和其胃气,预夺其实也。

阴阳俱虚证十 太阳六十五

【111】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一被火热,血气流溢,而失其常度,外劫之火与内郁之阳,两相熏灼,其身发黄。上之阳盛则欲衄,下之阴虚则小便难。阴液阳津,俱至虚竭,身体则枯燥不润。阳气上燔,但头汗出,际颈而还。里气膹郁,而为胀满。肺气壅阻,而为微喘。火炎于上,口干而咽烂,其时或不大便。久则卫郁莫泄,浊气熏心,而为谵语。甚者胃气冲逆,而为呕哕,或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凡此诸证,总以表里壅遏,热无泄路,故郁闷懊憹烦乱如是。宜以辛凉之药,双泄表里。若小便利者,是阴气未绝,其人可治也。

此证湿热郁蒸,宜以麻黄、石膏泻其表热,大黄、芒硝泻其里热,半夏、生姜降其逆,猪苓、滑石渗其湿,表里双清,则神气慧爽矣。

火热入胃证十一 太阳六十六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太阳病,皮毛被感,表郁为热,内尚无热。俟其表热传胃,日久失清,乃见烦躁。今二日之内,方入阳明,不应躁而反躁,其胃阳素盛可知。乃不用清凉,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炎就燥,邪热入胃,胃中水竭,乃生烦躁。燥热熏心,必发谵语。若十余日后,微阴内复,忽振栗而自下利,则胃热下泄,此为欲解也。方其熨背取汗,火热蒸腾,上虽热而下则寒,故从腰以下绝无汗意。外寒郁其内热,故膀胱闭涩,欲小便而不得。阳气升泄,不根于水,膀胱无约,时欲失溲,如此则小便当数而反不数者,津液枯也。水枯则大便干硬。便干肠结,胃热不得下达,故气逆作呕。火热上逆,故足下逆冷而恶风寒。及振栗下利,大便已行,则谷气宣畅四达,头痛而火从上散,足热而阳从下达,胃中燥热,解散无余,缘谷气以便通而下流故也。便通而头痛者,如炉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则火即上炎也。

火邪圊血证十二 太阳六十七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清与圊同。

太阳病,当以汗解,乃以火熏之,又不得汗,内热愈增,其人必躁。到经尽之期,当解而不解,热伤血分,必当圊血,此名火邪也。

火逆助邪证十三 太阳六十八

【116】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宜以汗解,乃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外火而更盛,病从腰以下必重浊而痹塞,此名火逆。

火逆吐血证十四 太阳六十九

【115】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吐血。

脉浮热甚,当汗之以泻其热,反灸之,此为实证。实证而用灸,是实以虚治也,内之实热,因外火而大动,必伤阴气,故咽燥而吐血。

火邪内攻证十五 太阳七十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微数之脉,营血虚亏,慎不可灸,误灸而因火为邪,则为烦躁而气逆。追阴气之已虚,逐阳火之原实,因令血散脉中,耗亡失守。一灸之火虽微,而其煎熬内攻,则甚有力,焦骨伤筋,日就枯槁,营血消烁,终难复旧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代著名医学家;尊经派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况其一生。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被誉为“黄药师”、“一代宗师”,清军四川军医馆——久真堂的祖师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