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则·骨脚踝跗骨

清代:钱秀昌

骨,即膝下踝上下腿骨也,俗名 胫骨。其形二根;在前名成骨,其形粗;在后名辅骨,其形细,俗名劳堂骨。下至踝骨、 骨之下,足跗之上,两旁突出之高骨也。在内名内踝,俗名合骨;在外为外踝,俗名核骨。其骱出者,一手抬住其脚踝骨,一手扳住脚后根拔直,拨筋正骨,令其复位,其骱有声,转动如故,再用布带缚之,木板夹定,服舒筋活血汤。一、二日后,解开视之,倘有未平,再用手法,按摩其筋结之处,必令端直,再服健步虎潜丸。稍愈后,若遽行劳动,致 骨之端复走。向里歪者,则内踝突出肿大,向外歪者,则外踝突出肿大,瘀聚凝结,步履无力,颇费调治,必待气血通畅,始可行动。若脚趾骱失,与手指同法治之。跗者,足背也,一名足趺,俗称脚面,其骨乃足趾本节之骨也。其受伤不一,轻者仅伤筋肉易治,重则骨缝参差难治。先以手轻轻搓摩,令其骨合筋舒,洗八仙逍遥汤,贴万灵膏,内服健步虎潜丸及补筋丸可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钱秀昌,清代伤科学家。字松溪。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少读医书,因医理渊深,未能心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偶折左臂,得时医杨雨苍治愈,因从之受业。后得授骨折脱臼之整复手法,秘传治伤之方,又参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乃以伤科闻名。尝辑《正骨心法》之精义,结合其平素医疗实践经验,撰成《伤科补要》四卷(1808年),附以验方歌诀,并载有杨木接骨法治愈骨折骨不连之经验。内容简明实用,流传颇广。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