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咳嗽灸刺法
宋代:赵佶敕
内经治咳之法,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以穴考之,各有定处,诸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者,太渊主之,浮肿则治在经渠,咳而两胁下痛不可转者,太冲主之,浮肿则治在中封,咳而右 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动者,太白主之,浮肿则治在商丘,咳而腰背相引痛,甚则咳涎者,太溪主之,浮肿则治在复溜,咳而心痛,喉中介介如鲠,甚则咽肿喉痹者,神门主之,浮肿则治在灵道,咳而遗矢者,曲池主之,浮肿则治在阳溪,咳而失气者,小海主之,浮肿则治在阳谷,咳而遗溺者,委中主之,浮肿则治在昆仑,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者,三里主之,浮肿则治在解溪,咳而呕苦汁者,阳陵泉主之,浮肿则治在阳辅,久咳不已,咳而腹满者,天井主之,浮肿则治在支沟,凡此五脏六腑之咳,治之常也,俞合之外,别有遗法,附之于后云。
上气咳嗽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上气咳逆短气,风劳百病,灸肩井二百壮。
上气短气咳逆,胸背痛,灸风门热府百壮。
上气咳逆短气,胸满多唾冷痰,灸肺俞五十壮。
上气气闭咳逆,咽冷声破,灸天突五十壮,一名天瞿。
上气胸满,短气咳逆,灸云门五十壮。
上气咳逆,胸痹背痛,灸胸堂百壮。
上气咳逆,胸满短气牵背痛,灸巨阙期门各五十壮。
逆气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咳逆泄注,腹满喉痹,颈项强,肠痔逆气,痔血阴急,鼻衄骨痛,大小便涩,鼻中干,烦满狂走,凡此诸病,皆灸绝骨五十壮,穴在内踝上三寸宛宛中。
上气咳逆,灸膻中三壮,穴在两乳间,甲乙经云∶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乳两间陷中,任脉气所发,炷如半枣核大。
上气,灸三里二穴,甲乙经云∶在膝下三寸, 外廉,足阳明脉之所入也,各灸三壮,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穴,令人气上两眼昏暗,三里所以下气也。
咳嗽,灸心俞穴,甲乙经云∶在背第五椎下,两边各一寸半,各灸五壮,炷如半枣核大。
嗽,灸手屈臂中有横纹,外骨捻头得痛处,十四壮。
嗽,灸两乳下黑白际,各百壮,又以薄当乳头,周匝围身,令前后正平,当脊骨解中,灸十壮,又以绳横量口中折绳,从脊灸绳两头,各八十壮,三报之,三日毕,又灸从大椎数,下行第五节下,第六节上,穴在中间,随年壮,并主上气。(此即神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