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论

清代:莫枚士

人应乎天,天有元阳。元阳者升于春,春时阳半在下,阴半在上,阳气欲升而不能遽越,当旺而不能自如,则有雷霆以彰之。人应之,为事未遂,其志拂拂然,怒之象也。春应肝,故肝为怒。怒生于恨,成于愤。恨而不已,为怨,为愠,为恚;愤而不已,为奋,为发,为自强。

元阳者泄于夏,夏时盛阳在上,微阴在下,阳气盛满于己而若自得,轻易乎阴而不措意,则有炎暑以彰之。人应之,为事已遂,其志怡怡然,喜之象也。夏应心,故心为喜。喜生于盛,成于玩。盛而不已,为舒缓,为惰,为安;玩而不已,为狎侮,为愎,为自足。

元阳者平于中央,此时阴阳和匀,既筹及于阳之胜,又预计夫阳之败,则反复以存其变焉。

人应之,为思患而预防。又土为万物所归,和者偏者皆归之。春气温而极于季春,夏气热而极于季夏,秋气凉而极于季秋,冬气寒而极于季冬,静观以持其常焉。人应之,为阅历多而是非熟,二者思之象也。中央应脾,故脾为思。思生于先,成于后。先事而思,为慎,为戒,为畏,为自虚;后事而思,为乐,为慕,为智,为自矜。二者皆思之所为,如是则劳矣,故脾主劳。

元阳者收于秋,秋时阳半在上,阴半在下,阳气就衰而日受阴之剥,已退而日视阴之长,则有凄切之气以彰之。人应之,为事将败,其志殷殷然,忧之象也。秋应肺,故肺为忧。忧生于虑,成于悔。虑而不已,为拘,为愁,为不安;悔而不已,为悲哀,为哭,为自咎。

元阳者藏于冬,冬时微阳在下,盛阴在上,阳气避阴之方张而不出,防阴之灭己而自惧,于是乎水冰地坼,寒风冽凛,而阳气惟不树声色以避之。人应之,为事已败,其志惕惕然,恐之象也。冬应肾,故肾为恐。恐生于暇,成于怯。暇而不已,为退,为优游,为呻吟;怯而不已,为愧,为伏,为自馁。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