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解

清代:莫枚士

三方皆麻黄、石膏并用,乃表里同治之法也。然石膏虽曰治里,而《本草》亦称其能解肌。

是三方者,必也表里俱有热,而又拥于上焦者宣之。且其为制也,大青龙汤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石膏八两;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八两。是皆石膏重于麻黄,石膏为主,麻黄为佐,则解热之杈胜。麻黄虽有发散之性,只得于解热中疏其郁滞而已。性随制变,故仲景用大青龙,必提出“烦躁”二字,而以脉弱恶风戒其误用,以见大青龙专为烦躁设。于越婢汤则主自汗出,无大热;于麻杏甘石汤则主汗出而喘,无大热。以见二方专为喘、汗设。烦躁、喘、汗症虽不同,其为上焦热拥则同,故立法亦同。近柯氏琴《来苏集》,疑麻杏甘石症“汗出而喘无大热;七字为误,欲移“无”字于“汗出”上。其不足与语仲景化裁之妙用必矣。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莫枚士,清代文字学家、医学家。名文泉,号苕川迂叟。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少治训诂之学,举于乡。咸丰末年(1861年)避乱海上,见时疫盛行,始志于医学。论医常取儒学之法,本小学以读医经。尝辑众说,考文析义,先后校注而成《伤寒论》、《金匮方论》及《金匮论略》。又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认为治病在于处方,处方在于遣药,遂相继撰著《经方释例》四卷(1884年)及《神农本草经校注》三卷(1900年),阐发己见。同治十年(1871年)集所存医论一百五十余篇,厘为四卷,名《研经言》,曾得陆懋修校正并序。其书重在释经辨误,多发前人之未发。所著《研经言》颇得医林赞许;《经方释例》尤多创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