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泻论

清代:何梦瑶

泻此即补彼,(如泻火即是补水。)补此即泻彼,(如补火即是驱寒。)故泻即补也,补即泻也。

寒以补阴,故夏月饮水,热以补阳,故冬日饮汤。必以温热为补,寒凉为泻者,谬也。张子和谓∶良工治病,先治其实,后治其虚,亦有不治其虚时。庸工治病,纯补其虚,不敢治其实。以为先固其气,元气实,邪自去。不知邪之中人,轻则传久而自尽,颇甚则传久而难已,更甚则暴死。补之,真气未胜,邪已交驰横骛,而不可制矣。惟脉虚下脱,无邪无积之人,方可议补。其余有邪积之人,必以吐、汗、下三法,先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又曰∶汗、吐、下,以药石草木治病者也,犹君之刑罚。补者,以谷肉果菜养口体者也,犹君之德教。故曰∶德教兴平之粱肉,刑罚治乱之药石。若人无病,粱肉而已,及其有病,当先诛伐,病之去也,粱肉补之。如世已治矣,刑措而不用,岂可以药石为补哉。又曰∶胸以上大满大实,病如胶粥,微丸微散,皆儿戏也,非吐,病安能出。又曰∶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亟去之,莫如发汗。又曰∶人知下之为泻,而不知下之为补,陈 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又曰∶人之食饮,酸咸甘苦,百味皆聚于胃,壅而不行,荡其旧而新之,亦脾胃之所望也。其言可谓名通。按子和治病,不论何证,皆以吐、汗、下三法取效,此有至理存焉。盖万病非热则寒,寒者气不运而滞,热者气亦壅而不运,气不运则热郁痰生,血停食积,种种阻塞于中矣。人身气血,贵通而不贵塞,非三法何由通乎?又去邪即所以补正,邪去则正复,但以平淡之饮食调之,不数日而精神勃发矣。故妇人不孕者,此法行后即孕,阴阳和畅也。男子亦阳道骤兴,(子和云∶病久否闭,忽得涌泄,血气冲和,心肾交媾,阳事必举,宜切戒房室。)非其明验乎?丹溪倒仓法,实于此得悟。后人不明其理,而不敢用,但以温补为稳,杀人如麻,可叹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