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中总论

清代:何梦瑶

诸中,谓中风、中寒、中暑、中湿、中气、中食、中恶也。皆卒然仆倒,昏不知人。若痰涎壅盛,咽喉作声,证在危急。但见闭证,(牙关紧闭,两手握固是也。)不见脱证者,(详下。)不论何中,且先与治痰通关,并可用麻油、姜汁、竹沥调苏和丸。虚寒者,三生饮加人参、竹沥、姜汁,抉开口灌之,如抉不开,则令人含药口内,以竹管吹入其鼻,自能下咽。二药必是闭非脱者方可用。若止中血脉,不入脏腑,亦勿轻用,恐引邪入内。且先用通关散;细辛、皂角、菖蒲为末,(或加南星、生半夏、薄荷末。)吹鼻,得嚏则苏。又痰壅宜吐,急救,稀涎散∶猪牙皂角,肥实不蛀者四挺,去黑皮,晋矾光明者一两,为细末,轻者五分,重者七分,温水调灌。又碧霞丹∶拣好石绿研,水飞再研,取二、三钱,同冰片三、四豆许,研匀,以生薄荷汁、温酒调服。二药不大呕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即苏。又本门方载此二方,与此大同小异,酌轻重用之。无汗表实,三圣散;有汗里实,巴矾丸,皆吐药也。若见口开(心绝)、手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此为脱症,不治。然五症不全见者,速灸脐下(气海穴),服参 膏,亦有生者。切忌苏合、牛黄等丸。(牛黄丸见中风。)发直吐沫,摇头上撺,面赤如 或赤黑,汗缀如珠,皆不治。诸中,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忽吐出紫红色者,死。卒中,眼上戴不能视者,灸第二第五椎骨上各七壮,一齐下火,炷如半枣核大。涎涎潮卒,则当扶入暖室中正坐,沃醋炭火内,当面熏之,气入鼻内良久,涎之聚于心者,自收归旧处,立苏。不可令吃一滴汤水,恐涎系于心络,不能去,必成废人。

卒仆,六脉多沉伏,(邪滞于里,气不外达也。)亦有洪盛者,(暴仆时多沉伏,苏醒时即转洪盛矣。)

浮缓吉,坚大急疾凶。浮进为寒。虚大为暑,不当暑(言非暑月)。则为虚浮涩,为湿。浮大为风。浮数无力亦为风。微而数,沉而迟,皆气中。风应人迎,气应气口,洪数为火,滑为痰。更当察时月气候,及其人之起居饮食,参以显证,以定病之主名。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