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肋痛

清代:何梦瑶

(腋下为 , 下为胁,胁下为肋,肋下为季胁,季胁下为 。)

肝胆脉布胁,而心包络筋脉亦挟胁。肝脉布肋,而脾筋亦结肋。胆筋脉乘季胁,而肺筋亦抵季胁。胆脉乘 ,是胁肋痛未必尽由肝胆,而肝胆为多。大概分气血食痰四种,而怒气瘀血居多,治者须分左右,审虚实。左痛多留血,或肋下有块,右痛多气郁,气郁则痰亦停,然左血右气,亦难泥定。大抵瘀血按之痛,不按亦痛,痛无时息,而不膨胀。气痛则时止而膨,得嗳即宽,以此辨之。胁痛火实者,忌陈皮、生姜、细辛,能令肝胀。(火盛忌热药,三者性热,而味又辛散,火得风而益炽也,故忌之。)

龙荟丸,柴胡、青皮必用。肝火郁甚,用黄连、龙胆草等苦寒直折,火愈郁愈烈。

用大栝蒌一枚,连皮捣烂,加粉草二钱,妙,栝蒌甘寒润滑,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未尝不洁也。详《准绳》。气实痛,枳壳、青皮、姜黄、香附、甘草,有痰加苍术、半夏、白芥子。枳壳乃治胁痛的剂,必用。死血阻滞,必日轻夜重,午后发热,脉短涩,桃仁承气汤(见血)加鳖甲、青皮、芎、归之属。痰饮痛,脉沉弦滑,导痰汤(见痰)。食痛,凡痛有一条扛起者是也。煮黄丸(见心痛)治胁下 癖痛,如神。悲哀伤肝,气引两胁疼痛,枳壳煮散。房劳伤肾,气虚血滞,胸胁多有隐隐作痛,宜补肾,加芎、归之类和血。酒色太过,胁下一点痛不止,名干胁痛,甚危,惟大补气血而已。虚冷作痛,不宜疏散,须辛热补剂。肝虚,视物不明,筋脉拘急,面青爪甲枯,胁引小腹痛,补肝汤。凡痛而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