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何梦瑶

脾之荣,在唇四白。胃脉环唇。肝脉环唇内。三经热盛则唇红甚,寒则青黑,气血两虚则黄白,血液虚热则干燥,燥甚则裂,风动则 。(唇动不止也。)验脏腑之寒热,莫便于此。

唇干,生地、麦冬、山药、当归、白芍、人参、蜜。冬月唇干折裂血出,用桃仁捣,猪脂调涂。唇裂,石膏、黄连、当归、生地、石斛、竹茹、生甘草、蜜。

风热者,白芷、升麻、防风、黄芩、甘草。唇 ,柴胡、防风、荆芥、山栀、生甘草、当归、赤小豆、薏苡。唇青黑,理中汤(见中风)。唇茧,肿起白皮,皱裂如蚕茧。亦有唇下肿如黑枣者。亦有不肿,缩紧小,起白皮者,名紧茧。皆燥热所致,治须润燥、清火、消风,大概以养血为要。肾虚者,内热口干,吐痰体瘦,济阴地黄丸;肝火,柴胡清肝散;胃火,清胃散(见齿);脾经风湿,泻黄饮子。唇疮,虫食喉则上唇疮,声哑;食肛则下唇疮,咽干,黄连、犀角、乌梅、木香、雄黄、桃仁,煎服。亦有气郁生疮,甑上滴下汗,传之如神,白荷花瓣贴之亦效。小儿燕口疮,燕窠土擦,发灰擦,并效。大抵唇、口、舌诸疮,暴发赤肿痛者,多实热,凉膈散(见发热)、栀子金花汤可用。若日久色淡疮白,时痛时否,多属虚热,清心莲子饮(见赤白浊)、四物汤(见血)加知、柏、丹皮,少佐肉桂,补中兼清可也。若服凉药久不愈者,以七味地黄汤(见虚损)冷服,引火归元,甚则加附子。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