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

清代:何梦瑶

桔梗 枳壳 半夏 陈皮 前胡 干葛 茯苓(各一钱) 苏叶(一钱二分) 杏仁桑白(各一钱) 甘草(四分) 姜、葱煎。冬月加麻黄一钱取汗,后再用加味二陈汤一剂愈。(二陈加枳壳、桔梗、栝蒌、黄芩、杏仁、前胡、山栀、南星、贝母。)

射干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麻黄 生姜(各四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大枣(七枚) 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五枚,水六升,煎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干姜 细辛(各二两) 小麦(一升) 上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麦熟,去渣,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升,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三两) 上同内泽漆汁中,煎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人参 麦冬(各三分) 桂枝 当归(各五分) 麻黄 甘草 黄 白芍(各一钱) 北味(五枚)

先煎麻黄,去沫,后入余药同煎,热服。

旋复花(去梗) 麻黄(去节) 前胡(去芦,各一两七分) 荆芥穗(一钱) 甘草(炙)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浸) 赤芍药(各五分) 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知母 桑叶(洗,焙) 款冬花(去梗,各十两) 阿胶(炒) 麻黄(去根节) 贝母(去心炒) 杏仁(去皮尖,各四十两) 甘草(炙) 半夏(汤洗,姜制,各二十两) 每服三钱,水一钟,姜三片,煎七分,食后温服。

桔梗(二钱) 山栀(炒) 黄芩 桑皮 甘草 前胡 知母 贝母(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杏仁(去皮尖,三两,研) 生姜汁 白蜜 饴糖(各一两) 桑皮 贝母(去心) 木通(各一两二钱半)

紫菀(去土) 五味子(各一两) 上锉碎,用水三升,熬半升,去滓,入前杏仁等四味,再熬成膏,每服一匕含化。一方加款冬花,知母各一两。

诃子 五味子 五倍子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蜜丸噙化。久嗽加罂粟壳。

桔梗 诃子(各一两) 甘草(五钱) 硼砂 青黛(各三钱) 冰片(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噙化。

百药煎 鸟梅 甘草 石膏(各等分) 冰片(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临卧噙化一丸。

(《丹溪心法附余》)

巴豆(去油,一钱,另研) 杏仁(去皮尖,麸炒) 大黄(湿纸包煨) 黑丑(炒) 皂角(去皮弦,酥炙) 半夏(制,各一两)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下。

栝蒌仁 半夏 浙贝母 郁金 苦葶苈 杏仁 黄连 黄芩 大黄

旋复花 人参 细辛 桂心 甘草 陈皮 桔梗 芍药 半夏(制,各半两) 赤茯苓(七钱半) 上 咀,每服四钱,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

(治咳中有血,虚劳肺痿。按此方原名紫菀散。)

人参(一钱) 紫菀(五分) 知母 贝母(各一钱五分)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五味(十粒) 茯苓(一钱) 阿胶(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后服。

肉桂 川乌头(炮,各一斤) 桃仁(麸炒) 白疾藜(炒去刺) 山药 茯苓(去皮) 巴戟(去心) 肉苁蓉(酒浸炙) 石斛 萆 白术 破故纸(各四十八两) 为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小肠气,茴香汤下。

知母 贝母 天冬 麦冬 款冬(各一钱) 花粉 苡仁 杏仁(各五分) 五味(二十粒) 兜玲紫菀 桔梗(各六分) 百合 阿胶 当归 百部(各六分) 甘草(炙) 紫苏 薄荷(各四分)

饴糖(一匙) 姜(三片煎)。

天冬(一两六钱) 麦冬 生地 熟地 知母(各八钱) 茯苓 山药 贝母 花粉(各四两) 甘草 五味子(各三钱) 蜜丸含化。

天冬 麦冬(各二钱) 生地(二钱) 贝母(一钱) 丹皮(一钱) 茯苓(八分) 阿胶(一钱) 薄荷(二钱) 犀角 羚角(各五分) 梨汁 藕汁 莱菔汁 人乳(各二钟) 甘蔗汁(一钟) 用水八钟,煎至三钟,去滓,入五汁再熬,以入水不散为度,又入蜜三两,重汤顿半日用。

百部根二十斤,捣取汁,煎如饴,加蜜二斤,服方寸匕,日三,虽三十年久嗽可治。

(出《近效方》。)

一味嫩桑枝,切细熬香煎饮。一法用花桑枝,切细炒香,瓦器熬煮减半,再入银器熬减一半,或入少蜜亦可。

五味(四钱) 贝母(五钱) 杏仁(一两) 冬花(八钱) 天冬(一两) 栝蒌(五钱) 葱白(七茎) 苏梗(一两) 川椒(每岁一粒) 共为末,将猪肺一个,入末于内,荷叶包,蒸熟。五更作一次食,以薄烧酒蘸食尽,另饮陈甜酒少许,安卧至晓。

熟地 阿胶 五味子 贝母 杏仁 款冬 炙甘草 人参 蜜丸,噙化。

菟丝子(净洗,酒浸) 泽泻 鹿茸(去毛,酥炙) 石龙芮(去土) 肉桂(去粗皮) 附子(炮,去皮,各一两) 石斛(去根) 熟干地黄 白茯苓(去皮) 牛膝(酒浸一宿,焙干) 续断 山茱萸 防风(去芦)

肉苁蓉(酒洗,切,焙干) 杜仲(去粗皮,炒去丝) 补骨脂(去毛,酒炒) 沉香 毕澄茄 巴戟(去心) 茴香(炒,各三两) 五味子 桑螵蛸(酒浸,炒) 覆盆子(去枝、叶、萼) 芎 (各半两) 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