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

清代:何梦瑶

栀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炙草(二两) 麦冬(一升) 半夏 粳米(各半升) 加姜煎。

淡竹茹(一两) 水煎服。

朱砂(一钱,研,水飞) 黄连(净酒炒,一钱半) 甘草(炙,五分) 生地黄 当归头(各一钱)

上为极细末,蒸饼为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津下。

麦冬(去心,七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三合) 半夏(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一斗二升,煎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

巴豆(三百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 冰片 牛黄 腻粉 麝香(各三两) 辰砂(飞,九两) 金箔(九十片)各研匀,炼黄蜡六两,入白蜜三分,同炼匀为丸,每重一两,分作三十丸。

如治潮热积热,伤寒结胸,发黄狂走,躁热口干,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黄、炙甘草汤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黄连汤,调腻粉少许下。酒毒、食毒、茶毒、气毒、风痰、伏痞、吐利等,并用腻粉、龙脑、米饮下。中毒吐血,闷乱,烦躁欲死者,用生人血(即乳汁)下。小儿百病,惊痫涎潮搐搦,用龙脑、腻粉、蜜汤下绿豆大二丸。

诸积食积热,颊赤烦躁,睡卧不宁,惊哭泻利,并用金银薄荷汤下,更量岁数加减。

大人及妇人,因病伤寒时疾,阴阳气变,结伏毒瓦斯胃中,喘躁,眼赤潮发不定,七八日以上至半月未安,医所不明,证候脉息交乱者,可服一丸。或分作二丸,并用龙脑、腻粉、米饮调半盏下。下后仍将此丸拾起,水洗净,以油单纸裹,埋入地中,五日取出,可再与。一丸可用三次。如要药速行,用针刺一孔子,冷水浸少时服。

黄芩(五钱) 苦参(一两) 生地黄(二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温服,多吐下虫。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何梦瑶(1692~1764年),字报之,号西池,广东南海人,清代名医。初习儒,雍正八年(1730年)中进士,先后任义宁、阳朔、岑溪、思恩等县县令及辽阳州官。梦瑶幼时多病,故留心医药,并精于医。官思恩时,瘟疫流行,梦瑶广施方药,存活甚众。乾隆十五年(1750年),梦瑶辞官返回广东,先后在广州粤秀书院、越华书院主持院务,暇余继续钻研医学。其所著《医碥》一书,不但对五脏生克学说、阴阳水火理论、八纲辨证要点、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内科杂病的论述中力陈滥用温补之弊,对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诸家之医理叙述详明,并掺以个人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久居两广,何氏对岭南多种温热病的证治匠心独运,诚为可贵。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