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火之剂

清代:费伯雄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各等分

此治实邪实火、表里俱盛之剂。故用黄芩泻肺火,黄连泻心火,黄 泻肾火,又用栀子,令上焦之热邪委婉而下。三焦通治,药力颇峻。若表里俱热、胸痞、便秘、谵语者,盒饭去去而热亦退。须细辨之。

附子泻心汤

大黄一两 黄连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去皮)

伤寒痞满,在心胸而不在胃,故用三黄以泻痞而去热;然恶寒、汗出、阳气亦虚,故用附子温肾固阳。寒热并用,各有精义,非仲景其孰能之。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黄芩 甘草(炙) 人参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此为误下胸痞而设。阳邪郁于上焦,既不能下,又不能仍从毛窍而出,惟有苦寒泻热之法,方能消痞解邪。而又恐阳邪既去,浊阴上干,故于清泻中参入辛温,以预截后患,此所以为

白虎汤

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同一石膏也,合麻黄用之,则为青龙;合知母用之,则为白虎。一则欲其兴云致雨以解外邪;一则欲其清肃肺胃,荡涤内热,义各有当也。然用此方者,必须审而又审,自汗而渴,脉大有力,数者咸备,方可与之。若一误投,祸不旋踵。盖缘此症为湿热郁蒸,故有汗而烦热不解。既有汗,故不可表,表则阳脱;亦不可下,下则耗阴。惟有大清肺卫之热为正法也。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人参三两 甘草(炙)二两 麦冬一斤 半夏半升 粳米半升

加姜煎。

治肺胃虚热,故加人参、麦冬,加竹叶者,恐虚阳内犯胞络也。

升阳散火汤

柴胡八钱 防风二钱五分 葛根 升麻 羌活 独活 人参 白芍五钱 炙甘草三钱 生甘草三钱

每服五钱。加姜、枣煎。

郁结之火,逆而折之,则其势愈激而上升。此则全用风药解散,盖火得风力而升,亦因风力

凉膈散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二两 栀子(炒黑) 黄芩(酒炒) 薄荷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解此方者,但云此上、中二焦泻火之药。既下焦无病,岂得轻用芒硝?观仲景三承气汤,邪在上者,不用芒硝可知也。殊不知主治条下有“大小便秘”一语,则下焦安得不并治乎?

当归龙荟丸

当归(酒洗) 龙胆草(酒洗) 栀子(炒黑) 黄连(炒) 黄柏(炒) 黄芩(炒)一两 大黄(酒浸) 青黛(水飞) 芦荟五钱 木香二钱 麝香五分

蜜丸,姜汤下。

苦寒之至,无以复加,此等峻剂,岂可轻试?予意去三黄二香,庶几可用耳。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酒炒) 黄芩(炒) 栀子(酒炒) 泽泻 当归(酒炒) 车前子 木通 生地(酒炒) 柴胡 生甘草

肝胆火盛,湿热郁蒸者,此方为宜。下部发病者尤妙。

左金丸

黄连六两(姜汁炒) 吴茱萸一两(盐水炒)

水丸。

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开,不但治胁痛、肝胀、吞酸、疝气等症,即以之治时邪、霍乱、转筋

泻青丸

龙胆草 山栀(炒) 大黄(酒蒸) 川芎 当归(酒洗) 羌活 防风

等分,蜜丸。竹叶汤下。

肝性至刚,宜柔而不宜伐。此方但泻肝经之郁火则可,若以之治惊恐、筋痿等症,吾未见其

泻黄散

防风四两 藿香七钱 山栀(炒黑)一两 石膏五钱 甘草二钱

上末微炒,香酒调服。

有风药以散伏火,有清药以泻积热。而又用甘缓以和中,使不伤正气,此法颇佳。

清胃散

生地 丹皮 黄连 当归 升麻

凉血解热,升阳散火。胃气清,则诸病自除矣。

甘露饮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石斛 茵陈 黄芩 枳壳 枇杷叶 甘草等分

每服五钱。

治胃虚发热,兼有血症者则可。若积湿化热,又无血症者,当去地黄,加花粉、茯苓等为佳。

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一钱 甘草五分 粳米百粒

易老加黄连。

肺金有火,则清肃之令不能下行,故洒淅寒热,而咳嗽喘急。泻肺火而补脾胃,则又顾母法

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叶

等分煎。

心经之火,每移于小肠,表里相传也。故治小肠之火,必兼清心,此为定法。

莲子清心饮

石莲肉 人参 黄 茯苓 柴胡三钱 黄芩(炒) 地骨皮 麦冬 车前子 甘草(炙)二钱

空心服。

柴胡散肝胆之阳邪,木不助火,则心气亦安,又有参 足以制之。故虽发热烦渴而不相妨也。

导赤各半汤

黄连 黄芩 犀角 知母 山栀 滑石 甘草 茯神 麦冬 人参

加灯心、姜、枣煎。

越经症乃心经之热邪,上而通肺,本与小肠无关,其必兼泻小肠者,欲令上焦之邪俱从小肠出也。

普济清毒饮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五钱 陈皮(去白) 甘草(生用) 玄参二钱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鼠粘子 薄荷一钱 僵蚕 升麻七分 柴胡 桔梗二钱

为末,汤调,时时服之。

天行疠气,最为酷烈。病在上焦者,天气中人,必于上也。此方清热解毒,祛疠疫之气最为精当。

清震汤

升麻 苍术五钱 荷叶一枚

雷头风者,本风阳上扰之症,故宜升散而不宜清寒。

紫雪

黄金百两 寒水石 石膏 滑石 磁石(水煮)三斤 (捣,煎去渣,入后药) 升麻 玄参甘草(炙)半斤 犀角 羚羊角 沉香 木香五两 丁香一两(并捣挫,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入后药) 朴硝 硝石各一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入后药)辰砂三两(研细) 麝香一两二钱(研细入前药拌匀)

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每一二钱。

清火解毒。清神辟秽,色色俱备,治温疫热毒瘴气极佳。

人参清肌散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当归 赤芍 柴胡 干葛 半夏曲

加姜、枣煎。

四君以补气,归芍以养血,营卫调则虚烦自退。加柴葛者,因潮热无汗,欲使阳明之邪从肌表出也。

白术除湿汤

人参 赤茯苓 甘草(炙) 柴胡五钱 白术一两 生地黄 地骨皮 知母 泽泻七钱

每服五钱。

湿胜必化热,重阴生阳也。此方名曰“除湿”,而清热之法悉寓乎其中,此真善于清热者。

清骨散

银柴胡一钱五分 胡黄连 秦艽 鳖甲(童便炙) 地骨皮 青蒿 知母二钱 甘草(炙)五分

病至骨蒸劳热,全是有阳无阴矣。大剂养血尚恐不及,徒用清凉,岂能有济。且反伤胃气,非善治也。

石膏散

石膏研细,每夕新汲水服方寸匕,取热退为度。

石膏非可常服之物,前哲虽有是方,吾不取也。

二母散

知母(炒) 贝母(炒)

等分,为末服。古方二母各一两,加巴霜十粒,姜三片,临卧白汤嚼服。

但用二母,力亦浅薄,古方加巴霜十粒,尤为不伦。

利膈汤

薄荷 荆芥 防风 桔梗 甘草 人参 牛蒡子(炒)

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或加僵蚕。

痰火闭塞,故成咽痛,寒凉遏抑,益之病耳。此用轻清解散之法,全不用寒凉,最为妙法。

甘桔汤

甘草二两,桔梗一两,或等分。

甘、桔二味,为咽喉必用之药。至于加味之法,则当随症而施。

玄参升麻汤

玄参 升麻 甘草各等分

玄参清上焦浮游之火,升麻升阳而解毒,甘草清热而解毒。药只三味,简而能到。

消斑青黛饮

青黛 黄连 犀角 石膏 知母 玄参 栀子 生地 柴胡 人参 甘草

加姜、枣煎。

消毒化斑,颇为有力。若实火炽盛,则地黄、人参尚宜酌减。

玉屑无忧散

玄参 黄连 荆芥 贯众 茯苓 甘草 山豆根 砂仁 滑石五钱 硼砂 寒水石三钱

为末,每一钱先挑入口,徐以清水咽下。

此治实火、实痰之重剂。若虚火聚于咽喉,闭结不通者,万不可用。

香连丸

黄连二十两(吴茱萸十两同炒,去茱萸用) 木香四两八钱

醋糊丸,米饮下。

里急后重者,气不通也,此亦苦降辛开之法。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 秦皮 黄连 黄柏三两

香连丸治气分不通之后重,此则治热伤营血之后重,故但清降而不用气分药。

肾热汤

磁石( 红) 牡蛎(盐水煮) 白术(炒)五两 麦冬 芍药四两 甘草一两 生地汁 葱白 大枣十五枚

分三服。

清寒重镇,所以敛阴退火,加以健脾和胃,故为有制之师。

辛夷散

辛夷 白芷 升麻 本 防风 川芎 细辛 木通 甘草

等分为末,每服三钱,茶调下。

辛散太过,疏风散寒则宜之,非泻火门中之法。

苍耳散

白芷一两 薄荷 辛夷五两 苍耳子(炒)二钱五分

为末,食前葱茶汤调下二钱。

鼻渊一症有为火烁,有为风乘,有为寒侵,种种不同。此但可施于风乘者耳,亦非泻火门中之法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