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辨

清代:赵濂

每年交夏至后,天上之暑热流动,地中之湿气蒸腾,人处天地间,适受交迫之郁气,先侵肺胃,初病头觉裹痛,身困重而板疼,恶寒,午后微热,胸闷不作渴,舌苔白滑,面色淡黄,脉濡而弦,甚则昏沉懒语。盖湿邪损人阳气,肺赖胃土以生,气主于肺,胃母肺子,肺伤则气难化,子病传母,胃损则津不布,故神倦烦冤,以三白汤(方见后),开通肺气,则湿自化也。医者每难捉摸为何病?若认暑热,使其辗转沉绵有日矣。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赵濂,字竹泉,江苏京口(今镇江市)人。清·同治、光绪年间以医闻名于时,撰有《医门补要》、《伤科大成》(1891年)、《内外验方》和《青囊立效方》等书,其中《医门补要》是他的主要著作。他学医阶段,攻读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外台秘要》等古典医藉,以及金元和金元以后的临床主要流派的著作。擅长诊法,精于望诊和切脉。临床通治各科病证,其中外科曾得专科有经验医生的指导、传授,成就尤为显著。在治法方面,赵氏既熟悉古法,又能突破陈规,善于变通和创新。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