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脉次第

元代:王好古

外感者,先太阳,次阳明,次少阳,次太阴,次少阴,次厥阴;内感者,先三阴而无定,次少阳,次阳明,次太阳,为极高之分。

阳从内消,从右手脉先陷,左手浮,右手沉。

阳从外走,从左手脉先陷,右手浮,左手沉。

其脉或有不然者,阴阳之变易无定也。许学士云∶阴阳交互最明,正坐此耳!

阳脉沉而滑,若浮者,欲升而汗也。

阴脉沉而细,本体也。

若浮而有力者,阳气生也。

若浮而无力者,阳气走也。

若浮若沉,或有力,或无力,阴阳交争而未定也,惟外热内寒者,多有此脉。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元代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曾经与李杲一起学医于张元素,但其年龄较李杲小二十岁左右,后又从师于李杲,尽传李氏之学。张元素强调脏腑辨证,重视分辨病变所在脏腑的寒热虚实,李杲阐发脾胃学说,尤重脾胃内伤虚证的探讨。在张、李二家的影响下,王好古又着重于《伤寒论》方面,而独重由于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三阴阳虚病证,另成一家之说。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