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之误

清代:尤怡

《素问》曰∶阴气盛于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又曰∶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此二段乃岐伯分答黄帝问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昏不知人二语之辞。所谓阴气者,下气也。下气而盛于上,则下反无气矣;无气则不化,故腹胀满也。所谓下气者,即阴气也。阳气上盛,则阴气上奔,阴从阳之义也。邪气亦即阴气,以其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亦即阴气,以其失正而上奔,即为邪气。邪气既逆,阳气乃乱。气治则明,乱则昏,故不知人也。《甲乙经》削“阳气盛于上”五字,而增“腹满”二字于“下虚则腹胀满”之下,“则下气重上”之上。林氏云∶当从《甲乙》,谓未有阴气盛于上,而又阳气盛于上者。二公并未体认分答语辞,故其言如此,殆所谓习而弗察者耶!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按“搏坚而长”者,太过之脉。心象火,而脉萦舌;心火有余,故病舌卷不能言也。“软而散”者,不足之脉。心者生之本,神之处;心不足则精神为消,如卑 、遗亡、恐惧之类是也。“环自己”者,言经气以次相传,如环一周,复至其本位,而气自复,病自已也。诊要经终论云∶刺中心者,环死。

义与此同。“环自已”者,经尽气复则生;“环死”者,经尽气绝则死也。《甲乙经》“环”作“渴”,非。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甲乙经》“上而不下”作“下而不上”,“下而不上”作“上而不下”,非。盖“上而不下”者,上盛而下虚,下虚则下无气,故腰足冷;“下而不上”者,有降而无升,不升则上不荣,故头项痛也。经文前二段是有余之病,故受病处脉自着;后二段是不足之病,故当病之处脉反衰。按之至骨而脉气少,为腰脊痛而身有痹者,亦不足之诊也。经文虚实互举,深切诊要,自当从古。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尤怡,字在泾(一作在京),号拙吾,晚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尤氏自幼聪颖好学,性格沉静,工诗善书,曾因生活所迫而鬻字于寺院。后转攻医学,就学于苏州府名医马俶(字元仪),颇受器重,医术益精。至其业医故里,初不著于时,后因其论病深中肯綮,疗疾每获奇效,而名噪一时。然尤氏不求闻达,而闭户潜修医理,著书立说,著有《伤寒贯珠集》八卷、《金匮要略心典》二卷、《金匮翼》八卷、《医学读书记》三卷附《续记》一卷、《静香楼医案》二卷等。此外,尤氏尚有《北田吟稿》、《北田读书录》文学著作刊印行于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