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十二经络脏象见证

明代:孙一奎

(附任督二脉起止)

手太阴肺脏象(是经多气少血) 肺之为脏,六叶两耳,四垂如盖,附着于脊之第三椎,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诸脏之气,为五脏华盖云。

其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 内(肩下臂上,通名曰 ),行少阴心主之前( 内廉凡有三脉,太阴居前,少阴居后,厥阴居中也),下肘中(臂上 下接处曰肘),循臂内上骨下廉( 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太明脉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入寸口(掌后陷中动脉,太渊穴也;寸口中动脉,经渠穴也),上鱼,循鱼际(鱼际,穴也,散脉中是),出大指之端(少商穴也)。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嗽上气,喘喝烦心,胸满, 臂内前廉痛,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黄变,卒遗失无度。

手阳明大肠经脏象(是经多血多气) 大肠长二丈一尺,广四寸,径一寸,当脐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

其经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商阳穴也),循指上廉(指上廉本节前陷中二间穴,本节后陷中三间穴也),出合谷两骨间(合谷穴也),上入两筋之中(阳溪穴也),循臂上廉,入肘外廉(曲池穴也),上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 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 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凛不复。

足阳明胃经脏象(是经多血多气) 胃大一尺五寸,纡曲屈伸,长二尺六寸,径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其经之脉,起于鼻之交 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腿下胫上接处曰膝),下循胫外廉(谓胫骨之外廉也;其外廉下膝三寸,三里穴也;又下三寸,巨虚上廉也。又下三寸,巨虚下廉也。直下至腕中,解溪穴也),下足跗(冲阳穴也,足面曰跗,跗上陷中动脉是也;凡是跗直下大指之间,皆有动脉,其大指之间,足少阳脉也;

上入指本节后间动脉,足厥阴脉也;上跗上动脉,足阳明脉也。《针经·终始篇》云∶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阳在下者是也。凡言间,皆谓两指中间也),入中指内间(中指内间,本节后陷中陷谷穴也;本节前陷中,内庭穴也;大指次指之端,厉兑穴也)。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然振寒,善伸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 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 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 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足太阴脾经脏象(是经多气少血) 脾广三寸,长五寸,掩乎太仓,附着于脊之第十一椎。

其经之脉,起于大指之端(隐白穴也,在大指端内侧),循指内侧白肉际(大指内侧,本节后大都穴也),过核骨后(核骨下太白穴也;核骨,在足大指本节后约二寸,内踝骨前约三寸,如枣核横于足内侧赤白肉际者是也;窦太师指为孤拐骨者,非是也),上内踝前廉(内踝下前陷中,商丘穴也),上 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膝辅骨下陷中,阴陵泉穴也),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寒疟,溏瘕泄,水闭,黄胆,不能卧,强立,股膝内 厥,足大指不用。

手少阴心经脏象(是经多气少血) 心形如未敷莲花,居肺下膈上,附着于脊之第五椎。

其经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心脉从肺而出于腋下,包络脉从胁下抵腋下),下循 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少海穴也),循臂内后廉(臂内后廉上脘一寸半,灵道穴也),抵掌后兑骨之端(神门穴也),入掌内后廉(掌内后廉小指本节陷中,少府穴也),循小指之内出其端(少冲穴也,在小指内廉之端)。

是动则病咽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 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

手太阳小肠经脏象(是经多血多气) 小肠长三丈二尺,左回迭积十六曲,胃之下口,小肠上口也,在脐上二寸,水谷于是入焉。复下一寸为水分穴,则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

其经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少泽穴也),循手外侧(小指本节前谷穴也,本节后陷中,后溪穴也),上腕(臂下掌上节处曰腕,腕前起骨中陷中,腕骨穴也。当腕中陷处,阳谷穴也),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少海穴也),上循 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

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 ,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 抵鼻,至目内 ,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回顾,肩似拔, 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

足太阳膀胱脏象(是经多血少气) 膀胱纵广九寸,居肾之下,大肠之侧,小肠下口,乃膀胱上口,水液由是渗入焉。盛溺九升九合。

其经之脉,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 中(腿下 上接处约文中央动脉曰 中,委中穴也)。其支者,从 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窦云∶髀,骨节也),循髀外,从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足肚曰 ),出外踝之后(昆仑穴也),循京骨(京骨穴也),至小指外侧(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束骨穴也;本节前,通谷穴也;小指端,至阴穴也)。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 如结, 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囱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 、脚皆痛,小指不用。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足少阴肾脏象(是经多气少血) 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附着于脊之十四椎,当胃下两旁。

其经之脉,起于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涌泉穴也),出于然骨之下(然骨,穴也,在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循内踝之后(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动脉,太溪穴也;上太溪二寸,复溜穴也)

,别入跟中,以上 内,出 内廉(阴谷穴也),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黑如地色,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KT KT 如无所见,心如悬,病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谓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胆,肠癖,脊臀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厥阴心包络之经(是经多血少气) 滑伯仁曰∶心包,一名手心主。以脏象校之,在心下横膜之上,竖膜之下,与横膜相粘,而黄脂漫裹者,心也;其漫脂之外,有细筋膜如系,与心肺相连者,心包也。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心主代君火行事。以用而言,则曰手心主;以经而言,则曰心包络。一经二名,实相火也。

其经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 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曲泽穴也),下臂,行两筋之间(两节之上腕三寸,间使穴也;当腕中,大陵穴也),入掌中(劳宫穴也,穴有动脉),循中指,出其端(中冲穴也)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手少阳三焦之经(是经多气少血)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其治在膻中,直两乳间陷者中。中焦在胃中脘,当脐上四寸,不上不下,其治在脐旁。

下焦当膀胱上口,其治在脐下一寸。

其经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关冲穴也),上出两指之间(两指之间陷中,腋门穴也;上两指本节后间陷中,中渚穴也),循手表腕(阳池穴也),出臂外两骨之间(两骨之间上腕二寸,支沟穴也),上贯肘(天井穴也),循 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 ,颊骨也)。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 。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 ,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 痛,颊痛,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阳胆脏象(是经多气少血) 胆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包精汁三合,为清净之府。诸府皆传秽浊,独胆无所传道,故曰清净。胆汁减则目昏又吐,伤胆倒则视物倒植。

其经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 后。其支者,别锐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窦氏云∶腹下腿上节处是也)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外辅骨之前膝之下一寸,阳陵泉穴也,伸足取之)

,直下抵绝骨之端(阳辅穴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穴也),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小指次指之间本节前陷中,侠溪穴也;本节后陷中,临池穴也;小指次指之端,窍阴穴也)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角颔痛,目锐 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足厥阴肝脏象(是经多血少气) 肝左三叶,右四叶,凡七叶。其治在左,其脏在右,附着于脊之第九椎。

其经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大敦穴也),上循足跗上廉(足跗上廉大指间陷中,行间穴也;大指本节后间陷中,太冲穴也),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内踝前一寸,中封穴也),上 内廉(曲泉穴也),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经脉篇》)。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 疝,妇人小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洞泄,狐疝,遗溺,癃闭。

督脉 督之为言,都也。行背部之中行,为阳脉之都纲,奇经八脉之一也。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也。

脊之为骨,凡二十一椎,通项骨三椎,共二十四椎。自屏翳而起,历长强穴,并脊里而上行,循腰 、阳关、命门、悬枢、脊中、筋缩,至阳陵、灵台、神道、身柱,过风门,循陶道、大椎、哑门,至风府入脑,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至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循额至鼻柱,经素 、水沟、兑端,至 交而终焉。云阳脉之海者,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阳之分,譬犹水也,而督脉则为之都纲,故曰阳脉之海。

任脉 任之为言,妊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奇经之一脉也。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也。

任与督,一源而二岐,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会阴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行腹里,上循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环唇上,至 交分行,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焉。云阴脉之海者,亦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会焉,故曰阴脉之海。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公元1522—1619年)年间,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