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色

明代:王肯堂

或云痘疮之候,无以脉诊言,形色可辨也。谓之形者,痘之形也,故尖圆坚浓,始出之形。发荣滋长,欲壮之形。饱满充足,成浆之形。敛束完固,收靥之形。与大豆豌豆绿豆相似者,皆正形也。或平或陷,形之变也,如初出时空若蚕种之蜕,隐如蚊蚤之迹,薄如麸片,密如针头,若热之痱,寒之粟者,不能起发而死。粘聚模糊,肌肉虚浮,溶软嫩薄,皮肤溃烂者,不能收靥而死。谓之色者,痘之色也,喜鲜明而恶昏暗,喜润泽而恶干枯,喜苍蜡而恶娇嫩,红不欲焰、焰则易破,白不欲灰、灰则难靥,由红而白,白而黄,黄而黑者,此出形、起发、成浆、结痂之正色也。出形而带紫,起发而灰白,此色之变。能辨痘之形色,可知死生之期。

先贤看痘有四,曰根、曰窠、曰脚、曰地,用是以验吉凶,断死生,不易之法也。何谓窠,中透而起顶者是也。何谓根,外圈而红者是也。即圈之红否,而其中之虚实,与痘毒之浅深可见矣。即窠之起否,而根之浅深,气血之盈亏可定矣。所谓脚地,则本乎根窠之丸混,痘子之稀密也,红晕之处谓之脚,彼此颗粒界限分明,不散不杂者,此痘脚明净也。空隙之处便谓之地,彼此颗粒不相连缀者,此地面明净也。根欲其活,窠欲其起,脚欲其固,地欲其宽,四者俱顺,痘虽密,无虑矣。

丸者,气之形也,气盛则痘窠必圆满周净。晕者,血之形也,血盛则痘窠必光明红活。气虚则顶陷,气散则塌阻,或有气虚极而不塌陷者,乃火载之,虽见圆满,实空壳如泡然也。血虚则晕淡,血惫则晕枯,根必散,或有血虚极面犹红色者,乃火上浮,虽见圈晕,实枯槁而不润泽也。痘色之明暗,系于血气之虚实,如色之红者,痘初出也。白者,毒未解也。黄者,毒将解也。干黄者,毒尽解也。灰白者,气衰而血不附也。紫者,毒盛而血滞也。黑者,热极而兼水化也。焦褐者,气血枯也。红变白,白变黄者,顺而生。红变紫,紫变黑者,逆而死。

初验之时,以红纸蘸清油,燃火照之,验其生意有无,又以手揩摩面颊,如红色随手转白,随白转红,谓之血活,生意在矣。如揩之不白,举之不红,是为血枯,纵疏不治。又看目睛神光了然,口唇尖上红活如常,无燥白之色,乃为吉证,万元忧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