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

明代:王肯堂

治痘之法,贵乎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庶无后日之悔,经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将病,下工治已病,未病施治,十全八九,治将病者,十全四五,治已病者,功莫能施。发热之初,大热渴烦,大便秘,腹痛腰痛,鼻干唇燥,惊悸谵妄,此毒气郁遏于内,即当防其伏而不出也。吐利不止,即防其中气虚弱,不能助疮成就,或致倒陷也。故热则解之,便秘则利之,惊则平之,吐利则止之。且如初出一点血,此春之气,发生之令也。至于起发,此夏之气,长养之令也。水化为浆,此秋之气,成实之令也。脓干结靥,此冬之气,闭藏之令也。初出而便有水,将发而便戴浆,脓未成而便收靥,此未至而至,谓之太过,必有陷伏,发表、托里、解毒,切不可缓。应出不出,应起不起,应收不收,此至而不至,谓之不及,必责以气衰血微,而匀气、活血、解毒之法,不可不急施也。又如初出色艳者皮嫩,皮嫩则易破,当防其痒塌也。相聚成块者,不可谓之疏,此有伏也。壳空无水者,后必发痈。头面预肿者,防其易消而倒陷。咽痛者,急解之,防其失声呛喉也。中多水泡者,后必自利。目涩泪出者,防其有肤翳也。频更衣者,防其倒靥,疮破不结痂,此倒靥也。

尧夫云∶与其病后才服药,孰若病前能自防。其此之谓欤。

《指南》云∶气色白也,血色红也,痘毒初出之际,血气未定,吉凶未兆,而红白之形色未分,见于腮耳口鼻年寿之间一点淡红而已,既而其中稍有微白,而外则淡红如故也,至此而吉凶已判矣。既而根窠丸混而其中之白渐大,而外之淡红渐细,至此,吉凶悔吝之机着矣。既而其痘形色尖圆光泽,中之白色遂充,而外之红晕渐细,痘至于此,始有成浆之意,其中白色,略带微黄而又红活也。进而五六日之中,内之白色虽将变黄,犹未离于红白之间也,外之红圈虽将渐细,而尚未至于微也。

进而六日七日,则中之白色变而纯黄,犹未至于老也,外附红晕,微有一线红润光洁之色而已。既而八日九日之中,则痘成浆,圆洁饱满,有黄色而无红晕,至此气血顺序,治定功成矣。至十一十二日,渐见干黄,或如青痘色,气血平复之时也,虽然,犹有倒靥之患,未可忽也。至十二十三日,干黄皮皱结成老靥,自头面而及手足者顺也,自手足而及头面者逆也。至十三十四日,则靥老而落矣。然犹有老而不落之患,名曰漆面刺肉,身体发热,眼红面赤,心烦口渴者有矣,面虚目肿恶心者有矣,靥老而后,从靥肉溃烂者有矣,身热不退,口生疳蚀,舌生白胎者有矣,或四肢发毒,或发疔肿者有矣,眼生白障,或眼露白睛者有矣,痘虽平复,祸变百出,乌得以靥老而不知防乎。靥老脱卸光洁,治痘若愈矣,然犹未也,靥落而疤白者有矣,有经月之余而犹发寒热者矣,或生流注溃烂,或身生疥癞,或发渴狂烦,或喘渴不宁,痂虽脱落,余证相仍,死生未可保也。治痘者,又可以痂落为平安哉!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