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泻

明代:秦昌遇

【总括】小儿吐泻有多般,不可将来一例看;若见神昏目慢候,慢脾惊搐要提防。

【脉法】洪者为热,弦者为痛。微弱渐迟者死,渐大者生。若有宿食留饮,气口脉必弦滑。

《内经》曰∶脾虚则泻,胃虚则吐。又曰∶食滞于胃口者为吐,食滞于大小肠者为泻。又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钱仲阳曰∶吐乳泻黄,伤热乳也∶吐乳泻青,伤冷乳也,皆当下之。则知虚实寒热皆能成吐泻之症。又有伤风吐泻,身温、乍凉乍热、多睡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更兼咳嗽。先服大青膏发散,后用益黄散和胃。若吐泻身热多睡,能乳吐痰,饮水不止,大便黄水,此胃虚之症,先用白术散生津止渴,后用大青膏发散风邪。

钱仲阳曰∶小儿初生三日内吐泻,身热不思乳食,大便青白,乳食不消或白色,是伤乳,当下之,然后和胃。夏至后吐泻身热,或伤热,或伤乳,吐乳不消,泻深黄色,宜香薷散之类。小儿伤食及湿热作吐泻者,须以胃苓汤进,反觉平安。

凡遇小儿吐泻,惟恐脾虚生风之患。《心鉴》云∶儿分长幼,察病虚实。有吐泻三五日发风者,有一日半日而发者,大抵女孩以吐为急,男子以泻为迫。若气虚暴泻暴吐,才作便得之。惟有疳泻不成,风候久则终于虚乏不治矣。但泻宜实脾为主,吐以生胃为本,截风之药略加用之。凡惊药及寒凉之药初不可用。大热药慎勿妄投。

钱氏不分寒热吐泻,而曰皆当下,恐未妥当,不若伤热者用五苓散以导其逆,伤冷者用理中汤以温其中,自然平复。

【附方】

胃苓汤 苍术 白术 猪苓 泽泻 浓朴 陈皮 茯苓 甘草 加桂少许

大青膏 见惊风症内。

益黄散 见疳积症内。

五苓散 去肉桂,用甘草。

理中汤 俱见惊风症内。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秦昌遇(约1547-1629)字景明,医学家,本县闸港人。文学家秦裕伯的裔孙。昌遇幼年多病,故于读书之余,也留心学习医学知识,体验病理。后来,逐渐对医学发生兴趣,由于他古文基础扎实,对较深奥的医学理论,也能读懂并理解。成年后,便开始为家人及乡邻看病,因疗效显著而名闻乡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