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本气篇导言

近代:彭子益

自来治温病,以新感与伏邪为两大原则。吴鞠通《温病条辨》,谓风寒伤人由皮毛而入,温病由口鼻而入。初入上焦,再由上焦入中焦,再由中焦而入下焦,直行中道云云。人身由上部至下部是整个的气化圆运动,即以形质而论,亦曲折重叠,并无直的中道可行。所谓新感温病如虚。王孟英着《温热经纬》,称仲景有伏气温病之文。仲景伏气温病之文,乃谓伏有何脉,即有何病,乃泛言各种病如此。非专言温病,非谓冬月伏有寒气,至春变温。只因王叔和于《伤寒杂病论》首,妄加序例曰:冬日伤寒,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云云。后人遂认为伏气温病,此王叔和误解《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寒字之贻祸也。《内经》云:风寒中人,使人毫毛毕直,岂有寒气伏藏于肌肤三月之人,安然无恙,至春变为温病之理。所谓伏气温病如此,一唱百和,不求甚解。原则既差,理路遂乱。因就经过事实,根据原理,作温病本气篇。言温病乃人身之本气自病,非由口鼻而入,非伏去年之寒,变成今年的温。认为温邪由口鼻直入中道,认为伏邪变温,于是以去邪为主义,遂用去邪之药。去邪之药,最伤本气,本气受伤,病必加重。及至病加,犹以为邪深难去,比比然矣。认为本气自病,自知用调和本气之药。病去身安,乃无遗误。抱本气自病的原则,以研求《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所载证状与方法,自能得着适当的妙处,而不为其所持原理的错处所误。

欲知病理,但凭药性。世之治温病,皆以银翘散桑菊饮为宗。银翘散桑菊饮之药,皆疏泄降肺之药,乃燥病之药,非温病之药。燥则金气敛结,药宜疏泄。温则木气疏泄,药宜收敛,断无疏泄之病,用疏泄之药,治之之误也。

著者识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彭子益(1871-1949年),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出言诙谐辛辣,孤傲不驯,才学过人,识见超迈不与同道合。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成年後,负笈游历重庆,自荐于吴棹仙创办之重庆巴县国医学校任教。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