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胃腑寒证方

近代:彭子益

四逆汤(方见前)

脉迟为寒,脉浮为虚,外热内寒,故下利清谷。宜四逆汤以补虚温寒也。

吴茱萸汤(方见前)

食谷欲呕,属于阳明胃寒,吴茱萸汤以温胃寒。得吴茱萸汤,呕反增剧,此属于上焦有热,不止胃寒而已也。

茵陈蒿汤(方见前)

但头汗而身无汗,此热也。小便不利,渴而能饮,此湿也。湿热凝冱,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故宜茵陈蒿汤,以清下瘀热也。阳明阳旺,则病燥而小便多,阳明阳虚,则病湿而小便不利。湿者,太阴之气也。

栀子豉汤(方见前)

心中懊憹,饥不欲食,瘀热在胸也。头有汗,他处无汗,热越于上,宜栀子清热,香豉去瘀。此病见于阳明病下之后,可见阳明之阳虚。阳虚湿起,阳又化热也。

小柴胡汤(方见前)

胸胁满,少阳经不舒也。宜小柴胡汤以解少阳经。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津液不下,故不大便,少阳经郁,故胁满而呕。舌上白苔,胆胃俱逆。故均宜小柴胡以解少阳之经也。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之妙也。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彭子益(1871-1949年),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出言诙谐辛辣,孤傲不驯,才学过人,识见超迈不与同道合。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经过不断的精心研读,他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成年後,负笈游历重庆,自荐于吴棹仙创办之重庆巴县国医学校任教。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