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总论

明代:王肯堂

成氏曰∶烦为扰乱而烦,躁为愤激而躁,合而言之,烦躁为热也。析而言之,烦阳也,躁阴也,烦为热之轻者,躁为热之甚者。陈氏曰∶内热曰烦,外热曰躁。东垣烦躁发热论,黄帝《针经》五乱篇云∶气乱于心,则烦心密默,俯首静伏云云。气在于心者,取少阴心主之俞。又云∶咳喘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又云∶烦冤者,取足少阴。又云∶烦冤者,取足太阴。仲景分之为二,烦也,躁也。

盖火入于肺则烦,入于肾则躁。俱在于肾者,以道路通于肺母也。大抵烦躁者,皆心火为病,心者君火也,火旺则金烁水亏,唯火独存,故肺肾合而为烦躁。又脾经络于心中,心经起于脾中,二经相搏,湿热生烦。夫烦者,扰扰心乱,兀兀欲吐,怔忡不安。躁者,无时而热,冷汗自出,少时则止,经云阴躁者是也。仲景以栀子色赤而味苦,入心而治烦,盐豉色黑而味咸,入肾而治躁,名栀子豉汤,乃神药也。若有宿食而烦者,栀子大黄汤主之。运气烦躁有二∶一曰热助心火烦躁。经云∶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又云∶少阳之复,心热烦躁,便数憎风是也。二曰寒攻心虚烦躁。经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病身热烦心躁悸,阴厥是也。先贤治烦躁俱作,有属热者,有属寒者。治独烦不躁者,多属热。唯悸而烦者,为虚寒。治独躁不烦者,多属寒。唯火邪者为热。盖烦者心中烦、胸中烦,为内热也。躁者身体手足躁扰,或裸体不欲近衣,或欲在井中,为外热也。内热者,有本之热,故多属热。外热者,多是无根之火,故属寒也。

【诊】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厥逆,体不得安静者死。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