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不闻香臭

明代:王肯堂

皆属肺。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又云∶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又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又云∶肺主臭,在藏为肺,在窍为鼻是也。东垣曰∶金匮真言论云,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夫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走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出于鼻而为臭。

《难经》云∶肺气通于鼻,肺和则能知香臭矣。夫阳气、宗气者,皆胃中生发之气也。其名虽异,其理则一。若因饥饱劳役,损脾胃生发之气,既弱其营运之气,不能上升,邪塞孔窍,故鼻不利而不闻香臭也。宜养胃气、实营气,阳气,宗气上升,鼻管则通矣。又一说,《难经》云∶心主五臭,肺主诸气,鼻者肺窍,反闻香臭者何也?盖以窍言之肺也,以用言之心也,因卫气失守,寒邪客于头面,鼻亦受之不能为用,是不闻香臭矣。故经曰心肺有病,鼻为之不利。洁古曰∶视听明而清凉,香臭辨而温暖者是也。治法宜先散寒邪,后补卫气,使心肺之气得交通,则鼻利而闻香臭矣。丽泽通气汤主之。眼多眵泪,温肺汤。咳嗽上喘,御寒汤。目中溜火,气寒血热,泪多,脐下冷,阴汗,足痿弱,温卫汤。耳鸣,口不知谷味,气不快,四肢困倦,行步不正,发脱落,食不下,膝冷阴汗带下,喉中介介不得卧,口舌嗌干太息,头不可回顾,项筋紧急脊强痛,头旋眼黑头痛,呵欠嚏喷,温卫补血汤。

人参汤、辛夷散、增损通圣散、辛夷汤、醍醐散、通关散、防风汤、排风散、荜澄茄丸,皆治鼻塞之剂,宜审表里寒热而用之。小蓟一把,水二升,煮一升,去渣温服。外治,通草散、菖蒲散、瓜蒂散、蒺藜汁、葫芦酒,或用生葱分作三段,早用葱白,午用葱管中截,晚换葱管末稍一截,塞入鼻中,令透里方效。王汝言曰∶鼻塞不闻香臭,或但遇寒月多塞,或略感风寒便塞,不时举发者,世俗皆以为肺寒,而用解表通利辛温之药不效,殊不知此是肺经素有火邪,火郁甚则喜得热而恶见寒,故遇寒便塞,遇感便发也。治法清肺降火为主,而佐以通气之剂。若如常鼻塞不闻香臭者,再审其平素,只作肺热治之,清金泻火清痰,或丸药噙化,或未药轻调,缓服久服,无不效矣,此予所亲见而治验者。其平素原无鼻塞旧证,一时偶感风寒,而致窒塞声重,或流清涕者,自作风寒治。薛新甫云∶前证若因饥饱劳役所伤,脾胃发生之气不能上升,邪害空窍,故不利而不闻香臭者,宜养脾胃,使阳气上行则鼻通矣,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

孙氏姑,鼻不闻香臭有年矣,后因他疾,友人缪仲淳为处方,每服用桑白皮至七八钱,服久而鼻塞忽通。鼻塞久而成 ,盖由肺气注于鼻,上荣头面,若上焦壅滞,风寒客于头脑,则气不通,冷气停滞,搏于津液,脓涕结聚,则鼻不闻香臭,遂成 也。内服芎 散、山茱萸丸。外用赤龙散、通顶散、雄黄散、黄白散、通草散。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王肯堂(1549-1613)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字宇泰,别号损庵,祖父王皋,父王樵,均进士。王皋任过知府,迁山东按察副使,王樵官至刑部侍郎,右都御使。1579年,王肯堂乡试中举;1589年,中进士,同年选为翰林检讨,备员史馆4年。1592年授检讨,因上书抗御倭寇事,被诬以“浮躁”降职,引疾归,1606年,又补为南京行人司副;1612年,转任福建参政。 他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这是一部集明以前医学大成的名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还辑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44种,著有《针灸准绳》、《医学正宗》、《念西笔尘》等,为祖国医药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王氏著有《证治准绳》44卷,《医论》4卷,《医辨》4卷,《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