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肠套叠

一段肠管套入其远端或近端的肠腔内,使该段肠壁重叠并拥塞于肠腔,称为肠套叠,其发生常与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活动度过大)病理因素(如息肉、肿瘤)以及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有关。

一、类型

1.按病因分型 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绝大多数原发性肠套迭发生在婴幼儿,其中尤以4~11月者最多,男性患儿约为女性的2倍。一般认为小儿常有肠蠕动功能紊乱及肠痉挛发生,严重持续的痉挛段可被近侧的蠕动力量推入相连的远侧肠段,特别是回盲部呈垂直方向连续的位置更易套入。

继发性肠套迭多见于成人患者,是由于肠壁或肠腔内器质性病变(如息肉、肿瘤、美克耳氏憩室内翻及阑尾残端翻入肠内等)被蠕动推至远侧而将肿物所附着的肠壁折迭带入远侧肠腔。

2.按发病部位分型 可分为回肠一结肠型、回肠盲肠一结肠型、小肠一小肠型,以及结肠-结肠型。见(图2-58)

二、临床表现

本病80%发生于二岁以内的儿童,发病突然,主要表现:腹痛、呕吐、便血、腹部“腊肠样包块”。

肠套迭的几种类型

图2-58肠套迭的几种类型

1.腹痛突然发生,疼痛时病孩面色苍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病儿并不啼哭,表现烦躁不安,持续数分钟而突然安静,玩喜如常,但不久后上述情况又重复出现。

2.呕吐:腹痛发作以后即出现,初起较频繁,随后可减轻,吐出物多为胃内容物。患儿常拒绝哺乳或拒食。到后期如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时,常见呕吐物为粪便样带有臭味。

3.便血:为肠套迭最重要症状之一。发病后4~12小时,就可出现紫红色或“猪肝色”大便,并有粘液。直肠指诊指套上可染血迹,有时可触到套迭之头部。

4.腹部包块:在病儿安静或熟睡时,腹壁松弛情况下,在腹部可摸到“腊肠样”的肿块,如为回盲型,则肿块多在右上腹部或腹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动,腹痛发作时,肿块明显,肠鸣音亢进,右下腹有“空虚感”。但在就诊较晚的病儿,由于明显腹胀或腹膜炎存在而使肿块不易扪清。

对于诊断比较困难的早期病儿,如一般情况较好,且无肠坏死征象,可酌情进行低压钡剂灌肠,灌肠时,其压力以不超过130厘米水柱(约三市尺高度)为完全,如发现有“杯口状”X线征象,则可进一步证明为肠套迭。

除上述急性肠套迭外,临床尚有慢性复发性肠套迭,多见于成年人,其发生原因多与肠管本身病变有关,如小肠或回盲部肿瘤。慢性复发性肠套迭多系部分性肠梗阻,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为阵发性腹痛及腹部包块,呕吐及便血很少见,常常进行X线钡剂检查方可确定诊断。

在鉴别诊断中必须除外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阑尾炎、出血性肠炎、肠蛔虫症、过敏性紫瘢、流行性出血热(急腹症型)等。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临床最常使用的为灌肠复位法。婴儿急性肠套迭,早期可应用空气或氧气及钡剂灌肠法促使已套迭的肠管复位。开始用低压灌肠法,灌肠筒内钡剂液平面一般放在高出于体位水平线80~90厘米,缓缓注入,注入压力最高不应超过130厘米水柱。

但发病已超过48小时,疑有肠坏死者或一般情况较差的病儿,不宜采用此法。

2.手术治疗:肠套迭晚期或经钡灌肠复位无效者,均应采取手术疗法进行复位,避免延误时机,造成肠坏死或穿孔。术中发现肠套迭部位后,可轻轻地、反复地由肠套迭远端向近端挤压推出。切忌牵拉套迭肠管以免撕裂。

晚期肠套迭,常因肠管水肿不易复位,甚至有部分发生坏死,可将坏死部分切除,然后作肠吻合术。

成人的肠套迭,由于肠道常同时存在肿瘤,息肉、憩室等病变,一般宜采用手术治疗,切除病变后作肠吻合术。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