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眼与内科病
(一)白血病:白血病引起的眼部病变多发生于血循环丰富的组织,如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等处。眼底表现有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或视网膜前出血,有些出血斑中心可见有白色点,这是白血病眼底出血比较典型的改变,称为Roth斑。如出血位一黄斑部可引起视力减退。白血病也常表现有眼底血管的扩张、迂曲、血管颜色变暗,并有微动脉瘤及毛细血管闭塞,以及视网膜深层点状出血等改变。
白血病的白细胞浸润增殖可引起眼眶占位病变,从而发生眼球突出,称为绿色瘤。这种情况多见于小儿,多为双侧对称,且常伴有颞部的突出,致使面部呈“蛙面”状。如果浸润发生在视神经处,可引起失明。
(二)贫血:贫血时的眼部表现依据贫血的性质与程度不同而异。急性大量的失血可引起结膜苍白、前部缺血性视盘病变,甚至永久性失明。慢性少量的长期失血,则表现为结膜苍白、眼睑水肿。恶性贫血者则可有视网膜脉络出血,一般认为红细胞数少于250万/ml以下,即可产生视网膜脉络膜的出血。
(三)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增多症可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种,前者病因不明,后者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以及高山病。可出现结膜血管扩张和视网膜静脉扩张,弯曲,并呈紫绀色,如发生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和视网膜出血,可有视力障碍。病人常有眼疲劳,短暂的视物模糊,飞蚊幻视,复视及暗点等。
(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可引起眼睑、结膜、眼眶和眼底等部位出血。
(五)血友病:可在眼眶组织内、眼睑、虹膜、脉络膜和视网膜等处出血,但其形态上无特殊。
(六)动脉硬化与高血压:通常所说的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多指动脉粥样硬化和原发性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以及脑动脑为多见。视网膜中央动脉除在视盘内的主干及紧邻视盘旁的大支血管其管径超过100μ属动脉外,其余分支的管径均在30μ以下,属小动脉.因此动脉粥样硬化很少累及眼底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偶尔可发生在视网膜中央动脉进入视神经后至筛板之间一段,因而是引起视网膜中央动脉和静脉阻塞的原因之一。
眼底常见到的视网膜动脉硬化为老年退化性硬化及小动脉硬化,前者常见50~60岁以上的健康老年人,后者常与原发性高血压同时存在,也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除按照病情之缓急分为缓进性高血压与急进性高血压,也就是所谓的良性高血压与恶性高血压而引起相应的眼底病变外,还可因高血压引起的心力衰竭而表现有眼睑水肿,或因脑血管硬化引起的出血和梗塞而发生瞳孔障碍、视野缺损和眼球运动神经的麻痹等相应的神经眼科体征。部分病人可因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发生结膜下出血。
(七)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本病是在风湿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受细菌感染的一种心脏病。其眼部的表现主要分为细菌性的脓毒性小栓子引起的脓毒性炎症,以及心瓣膜赘生物的脱落形成的栓子而致的血管机械性栓塞两种。前者如转移性眼内炎、脓毒性视网膜炎。转移性眼内炎多表现为急性化脓性葡萄膜炎、前房或玻璃体积脓、低眼压、眼球萎缩等;脓毒性视网膜炎则表现为视网膜出血和渗出。出血可为浅层火焰状、深层点状以至视网膜前出血,以及中心有白点的出血(Roth斑)和视网膜血管炎等改变。栓子脱落引起的血管机械性栓塞依阻塞部位及血管的大小而有不同表现,眼睑、结膜等小血管的阻塞可发生细小的出血;视网膜、视神经血管的阻塞,则因主干或分支阻塞的不同,使视力丧失或相应的视野缺损,或视盘水肿和视盘水肿和视神经萎缩。
(八)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由于动脉压增大,可出现视网膜动脉搏动。
(九)颈总动脉瘤:可发生颈交感神经刺激症状或麻痹症状。前者可出现Cloud-Bernaud)综合征,表现为睑裂开大,瞳孔散大,眼球突出等,后者出现Horner综合征,表现为睑裂变小,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同侧颜面无汗,尚可有轻度眼球内陷。颈内动脉瘤,可在颅内压迫视神经,发生受压侧视经萎缩,压迫视交叉出现偏盲视野,压迫眼球运动神经(Ⅲ、Ⅳ和Ⅵ等颅神经)可有眼球运动障碍。
(十)无脉症:又名Takavasu病(高安病),为主动脉弓的头和臂部分支的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性动脉炎。其特点是桡动脉、臂动脉、颈动脉或颞动脉的搏动消失。眼部表现为视乳头上及其附近可见新生血管和动静脉血管吻合。角膜后弹力层可有纺锤状色素沉着,虹膜萎缩或有新生血管、视网膜动脉变细,周边小动脉闭塞,视网膜中央动脉压下降,可见棉絮状斑和出血。
二、肾脏病肾炎是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临床上多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除可表现为眼睑水肿外,眼底也可因血压改变而引起视网膜血管痉挛、视网膜出血及渗出等改变,但病变为可逆性,可因疾病的痊愈而恢复正常。慢性肾炎的眼底改变则多为器质性,如伴有视盘水肿,常为预后不良之征兆。
三、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疾病(一)糖尿病:糖尿病的眼部并发症是在发达国家引起失明的四个主要眼病之一。本病是由于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以糖代谢障碍为主的常见病。眼部并发症较多,诸如:
1.结膜血管改变:结膜血管扩张多见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毛细血管扩张多位于近角膜缘或穹窿部结膜的浅层或深层,境界清晰,呈球囊状或不规则形,其位置、大小、形状、常经数月而无改变,其发生率与病人年龄、发病时间有关。
2.虹膜改变:虹膜红变(Rubeosis)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由虹膜表面新生血管网组成。虹膜新生血管易破裂而致前房积血。有时糖尿病患者可伴有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大多见于青少年糖尿病,此型虹膜睫状体炎对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及散瞳剂反应良好。
3.晶体改变:主要是屈光不正和并发性白内障。前者是由于晶状体屈光度改变所致,一般在疾病初期,血糖增高,房水渗透压减低,部分房水渗入晶体,使之变凸而出现暂时性近视,当血糖降低,房水渗透压升高,晶状体内水分外渗,则又形成相对的远视,这种屈光异常改变,当病情稳定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后者参阅晶体病章。
4.眼球运动改变:有些糠尿病病人可出现眼球运动神经麻痹,从而引起复视或眼外肌运动障碍。较特殊的是糖尿病患者的动眼神经麻痹时瞳孔常不受累。眼球运动神经麻痹一般可在1~2个月或更长一段时间内恢复。
5.视网膜改变:一般可将其分为单纯性视网膜病变及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两种,单纯性者预后良好,增殖性者常引起玻璃体出血、继发性视网膜脱离等而失明。
6.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大量位于房角处的新生血管使房水排出发生障碍,而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轻者可发生眼球突出,上睑向上方收缩,睑裂增宽,眼球下转时上睑不能跟随下垂,瞬目减少,双眼球集合力减弱。重者眼球突出加重,流泪,异物感,球结膜水肿,眼球运动受限,特别是上转困难,睡眠时亦如此,由于眼睑闭合不全常常造成暴露性角膜炎。有时还可发生视乳头水肿,视神经炎而失明。
(三)甲状腺功能不足:可出现粘液性水肿、眼睑浮肿、眉毛脱失,角膜和晶状体有点状混浊。
(四)副甲状腺功能不足:眼睑痉挛,瞬目频繁、流泪和搐搦性白内障等。
(五)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眼睑皮肤,角膜缘和球结膜可出现色素沉着。
(六)脑垂体瘤:可出现双眼颞侧偏盲,视神经萎缩和眼肌麻痹等,但多无视盘水肿。
(七)痛风:可在眼睑、眼外肌的肌腱,巩膜和角膜等部位出现痛风石结节 ,也可发生眼球筋膜炎,结膜炎,巩膜炎和色素膜炎等。
四、维生素缺乏症(一)维生素A缺乏症:可发生夜盲、结膜干燥和角膜软化等。
(二)维生素B1缺乏症:可致球后视神经炎,动眼神经和外展神经麻痹,调节障碍和角膜表层感觉减退和混浊等。
(三)维生素B2缺乏症:包括烟酸及核黄素两种,烟酸缺乏可产生视神经炎或视网膜炎。核黄素缺乏可引起睑缘炎、结膜炎、酒糟鼻性角膜炎、角膜缘周围新生血管形成以及白内障等。
(四)维生素C缺乏症:在眼睑结膜、前房、眼底和眶内发生出血。
(五)维生素D缺乏症:由于磷钙代谢障碍,骨发育异常,可引起眶腔狭窄,眶骨膜下出血,眼球突出,屈光不正和眼睑痉挛,亦可导致低钙性白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