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超威结构的观察

为研究和证实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GM)与幽门螺杆菌及(Hp)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之间关系作者进行了如下超显微结构的观察,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均为我院内镜检查的患者,内镜检查结合病理切片观察严格选材,18例球部标本,其中十二指肠溃(DU)13例,慢性十二指肠炎3例,正常十二指肠2例;1例窦部标本(有活动性炎质)作透射电镜观察,8例球部标本,包括DU5例,慢性十二指肠炎2例,正常十二指肠1例作扫描电镜观察。球部标本一块放入4%戊二醛固定液内做电镜观察,另一块放入10%福尔马林液固定,作组织化学染色。

1.2 方法

1.2.2 透射电镜观察 采用日立牌H700型透射电镜。标本常规在4%戊醛内固定和在1%四氧化锇(OsO4)的1h后脱水,包埋,先制备1μm厚的半薄切片,1%NaOH溶于酒精作软化剂,软化树脂20min至1h,常规HE染色后在光镜下定位,制500nm超薄切片,醋酯双氧钠,柠檬酸铝双染色后电镜观察。

1.2.2 扫描电镜观察 为上述透射电镜之扫描附件。固定同上;丙酮梯度脱水;醋酸异戊脂置换;CO2临界点干燥;立体显微镜下定位;离子喷镀仪镀铂后观察。

1.2.3 复染色方法 将数块活检标本放入盛有1~2ml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内,以3000转/分 转速离心后取悬液,用Formvar-碳沫酮附上述悬液2min,1%~2%磷钨酸水溶液(pH6.5~7.4)染色1min~2min后,立即在透射电镜下观察。

2 结果

用AB(pH2.5)/PAS染色,根据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形态,分化程度将其分为正常、胃上皮化生(Ⅰ型-分ⅠA和ⅠB两亚型和不表现明显上皮化生(Ⅱ型无奇不有类,见表1。

A表现为绒毛萎缩、粘膜表面呈波浪状,粘膜表层上皮完全由化生的胃表面粘液细胞(即GMC)组成。GMC胞浆内含大量的PAS阳性物质,化生区无杯状细胞(图略)。18例DU有6例呈ⅠA表现,内镜下大多有明显溃疡灶,边缘有瘢痕组织形成,底部无明显苔膜覆盖,甚至溃疡被瘢痕组织填平(即H期和S期)。ⅠB型表现为绒毛形状在萎缩到正常之间,可见正常杯状细胞和吸收细胞点缀在GGM之间,GMC胸浆内只有少量的PAS阳性物质(图略)。10例DU和2例慢性十二指肠炎表现为ⅠB型改变,内镜下表现有明显溃疡灶及周边明显充血、水肿,底部有较厚的苔膜覆盖(即A期)。Ⅱ型表现为杯状细胞、吸收细胞和绒毛形状正常,在吸收细胞胸浆内见PAS阳性小滴,杯状细胞数量可轻度增加。2例DU表现为Ⅱ型改变,内镜下表现粘膜明显充血、水肿和渗出及浅表溃疡的形成,为溃疡早期阶段。3例内镜下正常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学上亦正常。

表1 DU边缘粘膜表面形态学分型

分 型绒毛形状GMC吸收细胞杯状细胞
Ⅰ型ⅠA萎缩或粘膜表面呈波浪状PAS阳性物质个别含少量
ⅠB萎缩到正常含少量PAS阳性物质可见正常吸收C可见
Ⅱ型正常无GMC含少量PAS阳性物质滴轻度增加

GMC:the metapiastic gastric surface mucus secreting cells

透射电镜观察,正常杯状细胞游离面是由大量指状微绒毛密集平行排列形成纹状缘,微绒毛表面覆以质膜及分支状多糖-蛋白质复全物(glycocaluyx,GX),胞质内含有各种细胞器,如丰富的滑面内质网,许多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以及线粒体和溶酶体,胸质内无粘原颗粒。光镜下表现为Ⅱ型的吸收细胞表面策绒毛排列紊乱、断裂,相邻微绒毛互相融合增宽,有时微绒毛受侵,在质膜下仅见一个完整的微绒毛核心,微绒毛外层的多糖-蛋白质复合物中断、变薄甚至消失。胸浆内无明显粘原颗粒,细胞器形态及排列正常;ⅠB型的吸收细胞除表现为上述微绒毛改变外,胞浆内见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和电子密度不同的粘原颗粒。细胞器萎缩,消失或被挤压在胸浆两侧。在GMC之间可见到正常的杯状细胞;ⅠA型吸收细胞除表现ⅠB型外,胞浆内粘原颗粒更为密集、丰富,有时在细胞表面可见到粘液层。GMC形态与胃表面粘液柱门面细胞相似;扫描电镜观察,GM区表面绒毛萎缩,紊乱甚至平坦,表面粗糙呈颗粒状。

3例DU边缘粘膜组织和1例窦部组织光镜下和电镜下发现Hp。透射电镜下,球部及窦部所见Hp形态特征相似,胞壁具有双层膜结构,在两层膜间常见局部加宽,在菌体一端可见1~4条有鞘鞭毛,有时可见箍缩分裂相。Hp均局限在胃上皮化生区,与GMC膜间常以垂直方向的丝状物相连,此丝状物附着处及其附近微绒毛断裂、消失或增宽,菌体周围组织被溶解,并可见游离的细胞碎片、粘膜破坏,失去连续性等现象(图略)。两例DU边缘活检组织复染样本中,1例检出Hp,其形态特征与窦部检出的Hp相似。

3 讨论

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GM)是指十二指肠粘膜,特别是球部膜出现了胃粘膜表层粘液柱状上皮细胞,化生区上皮细胞PAS反应阳性。本文结果提示,GM主要发生在有明显炎症的球部,特点常见于DU边缘部,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和十二指肠降段粘膜很少见。本文认为,GM是DU的组织学特征,组织形态上表现为ⅠA、ⅠB和Ⅱ型的改变是粘膜表面上皮在向胃上皮化生过程中分化程度不同的结果,因而能客观地反映溃疡的进展程度和愈合程度。即Ⅱ型为粘膜遭受损害后溃疡形成的早期阶段;ⅠA型为溃疡周围陈旧的具有保护作用的愈合阶段;而ⅠB型为介于Ⅱ型和ⅠA型溃疡愈合过程中的中间阶段,与Greogery的结果一致。部分无明显溃疡灶但有GM发生的十二指肠炎实际是DUⅡ型或ⅠB型阶段,性质不同于慢性十二指肠炎,治疗应按DU治疗。

Patrick等的研究发现,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的形态学改变(即GM)更容易发生在胃酸过多的病人中,即胃酸和GM的发生有关。本文结果显示,十二指肠内的幽门螺杆菌和胃窦部中的幽门螺杆菌形态特征相似,与冯瑞娥等用透射电镜观察到的Hp和胃粘膜上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和细菌的形态特征相同。Hp通过特殊的丝状物与GM细胞相连,并观察到Hp可损害十二指肠粘膜,可能是直接或是其分泌的蛋白水解酶等作用的结果。认为Hp是DU的致病细菌,同时发现组织学上有GM的DU并非均有Hp感染,说明Hp仅仅是引起DU的原因之一,DU发病的原因是胃酸和Hp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在胃酸的作用下,十二指肠发生胃上皮化生为Hp提供了感染条件,Hp的感染可能加速了溃疡的形成,并可能影响溃疡的愈合和预后。因此,对DU的治疗应该是以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为主,辅以抗菌药物治疗,可以达到促进溃疡愈合和预防复发和目的。

上一篇  目录  下一篇

随便看看